各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委、办、局,各开发区管委会,各有关单位:
《厦门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已经第111次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0年9月25日
(此件主动公开)
厦门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
为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有关精神,全面构建面向未来的厦门新型基础设施体系,打造城市高质量发展新支撑和新引擎,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建用兼顾、数字赋能”为原则,推进实施新网络、新算力、新融合、新平台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着力创造新供给、激发新需求、培育新动能,为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提供支撑。
到2022年底,基本建成以新型网络为基础、融合应用为重点、科研创新为引领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融入生产生活各领域,全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和发展水平进入国内前列,成为全国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应用典范城市。
二、重点任务
(一)加快建设新网络基础设施
1.新一代通信网络。加快推进5G网络规划建设,相关5G通信专项规划衔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并纳入国土空间详细规划,规划数据进入国土空间信息基础平台统筹利用。优化我市互联网骨干网网络架构,实施千兆光网城市建设。持续推动IPv6规模部署,优化提升IPv6网络质量和服务能力。加快建设北斗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等配套设施,谋划建设卫星互联网基础设施,推进空天一体化通信网络发展。到2022年底,全市5G基站超过2万个,实现乡镇及以上区域、重点区域5G(SA)网络全覆盖。IPv6活跃用户在互联网用户中占比超过75%。
2.城市物联感知体系。打造固移融合、宽窄结合的物联接入能力,加快在城市治理、公共服务等领域部署低成本、低功耗、高精度、高可靠的智能化传感器。建设一张覆盖范围广、业务领域跨度大、设备数量庞大的物联设备构成的物联感知网络,形成全市一体化的物联感知体系。到2022年底,基本实现市政、能源、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的自动监测能力。
3.工业互联网。加快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落地建设,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各类行业二级节点。推动园区建设“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打造工业互联网示范园区。引导企业“上云上平台”,鼓励工业企业将生产流程优化与内网建设改造相结合,推动5G网络部署应用从生产外围环节向生产内部环节延伸。到2022年底,建成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培育形成50家省级以上平台及应用示范企业,新增标识注册量3000万个以上。
(二)统筹部署新算力基础设施
4.大数据中心。加快推进中国电信海峡枢纽数据中心、中国移动(厦门)数据中心、厦门联通骨干云池数据中心、厦门健康医疗数据中心等建设。统筹建设新一代数据中心,强化数据中心的信息汇聚、分类引导、分层布局和互联互通,构建一个市级中心和多个区域、行业分中心的全市数据中心体系。到2022年底,全市数据中心机柜数达到20000个,数据存储能力达到E级。
5.计算中心。大力发展云计算中心、边缘计算中心和智能计算中心,积极谋划市级超算中心,建立多层次算力供给体系。加快推进厦门鲲鹏超算中心建设,持续引入专业云服务机构,为用户提供海量存储、海量计算、大数据集群、云搜索等多样化的新型超算服务。到2022年底,厦门鲲鹏超算中心建成超1亿亿次每秒计算能力。
(三)深化提升新融合基础设施
6.智慧政务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大脑”市级中枢系统,构建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网、政务数据中心、政务办公平台,形成一批智慧城市典型应用中台,提升“数字厦门”城市底座,探索建立政府大数据决策支撑机制。围绕新城片区开发建设,布局数字孪生城市试点。到2022年底,建成统一的市级政务数据中心,“城市大脑”市级中枢系统上线运行,支撑政务服务实现“一网通办、一掌通办”,公共服务实现“一码通行、一脸通行”,城市治理实现“一屏通览、一网通管”,提升政府依托大数据的分析决策能力。
7.智慧交通基础设施。加快推动车联网和智慧路网建设,探索建立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管理制度,在BRT、翔安机场等区域和城市道路建设一批开放测试和示范应用道路及场景,开展基于C-V2X的智能网联车和车路协同应用试点,创建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和自动驾驶先导示范区。加快停车场智能化改造升级,建设停车信息系统,引导企业开展停车诱导、停车共享、预约泊车、信用缴费等多样化服务。到2022年底,新增15公里开放测试道路,完成6个应用试点,建成全市交通智能管控体系,实现公共停车信息实时联网。
8.智慧物流基础设施。高标准规划建设翔安智慧新机场,持续推进智慧港口建设,重点推进远海码头和海润智慧化改造工程。建设国家物流枢纽信息服务平台,打造与物流、政务、金融等数据服务方的交互通道与服务支撑。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展分选、装卸、仓储、运输、配送、管理、服务等智能化升级。到2022年底,建成5个智慧型物流中心,厦门港建设成为全球智慧港口标杆,铸牢智慧新机场数字化平台底座。
9.智慧能源基础设施。打造智慧城市能源互联网和城市能源大数据分中心,探索电网与光伏电站、抽水蓄能电站、储能电站以及大功率充电桩的智慧物联。进一步完善市级充电基础设施平台,形成以城际高速公路服务区城际快充站、居民区和单位停车场充电桩等为重点的公用充电设施服务体系。谋划氢能燃料电池、加氢站等清洁能源建设。到2022年底,充电桩保有量达到12000个,充换电站点数量达到500个。
10.智慧医疗基础设施。持续完善“健康医疗云”,提升卫生专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医疗机构接入,实现全市医疗资源互联互通,加速推进“多码融合平台”建设。加快5G技术在疫情预警、院前急救、互联网诊疗、远程手术、无线监护、医保结算等环节的应用,推广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及智能服务机器人应用。到2022年底,新增5家互联网医院,完成5G医疗试点2个,建成5家“一码通行”智慧医院。
11.智慧教育基础设施。加强校园内部基础网络及配套设施建设,开展“5G+”高清远程互动教学、城乡帮扶、高清视频防控等应用,建成一批数字校园,创建一批智慧校园示范校。推进人工智能、VR和AR进课堂,推动新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探索“AI+教育”、“VR/AR+教育”等新型教育模式,建设面向大规模在线教育的信息化基础应用平台,推动直播课堂、点播课堂、互动课堂、空中直播间等大规模在线教育的应用。探索区块链技术应用,建设厦门教育大数据,支持管理决策和教育治理。到2022年底,建设80所以上智慧校园。
12.智慧市政基础设施。构建市政园林监督指挥中心和大数据中心,建设完善市政、市容环卫、园林绿化、林业、水务、燃气安全等领域业务平台,打造市级市政管理智慧中台。推进智慧杆管理办法及地方标准编制,加快建设集照明、视频监控、5G通信、车联网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杆。到2022年底,建成全市统一市政管理智慧中台,在新城片区建成2个智慧杆示范工程,现有杆(塔)改建取得突破。
13.智慧生态基础设施。构建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立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立健全信息化监测体系。搭建生态环境物联网平台,实现实时可视化管控。加强数据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构建数据及业务模型,推动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建设。到2022年底,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测设施应装尽装,建成生态环境物联网平台,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建成上线,打造3个“5G+”智慧生态应用场景。
14.智慧公安基础设施。建设“智慧公安大脑”,构建一张基于IPv6等网络新技术的弹性扩展、高效可靠的新一代公安信息网,构建基于零信任理念的纵深防御体系,建设完善公安智能化大数据平台,基于网络安全和大数据资源健全完善覆盖全警主要业务的智慧应用体系,打造全国一流“智慧公安”样板。
15.智慧海洋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海上通信网络、海域感知网,推进海洋动态监测系统和近海域三维展示与监测系统建设。建设厦门海洋大数据平台,汇聚海洋经济、渔船渔港、行政执法、海洋生物医药等海洋信息数据。建设服务于全国的水产品电商交易中心与智慧渔业公共服务平台。到2022年底,基本建成厦门海域通信网和感知网,建成海洋渔船通导与安全装备及渔港动态管理平台,形成陆海协同一体的渔业海洋通信服务能力。
(四)全面推进新平台基础设施
16.科技基础创新平台。加快嘉庚创新实验室建设,推动生物技术、海洋科学等创新实验室筹建工作,推进重点实验室建设。建设技术创新中心,谋划创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推动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在厦设立分中心。围绕重点产业布局,引入大院大所名企,加快新松机器人厦门研究院、柔性电子研究院、未来显示研究院、厦门健康工程与创新研究院等研发机构建设,推动中科院STS福建中心厦门分中心落地。
17.产业协同创新平台。持续推进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谋划一批急需紧缺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推进开源芯片创新平台建设,提升标准计量、认证许可、检验检测、试验验证等公共服务能力。推进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谋划一批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五)加速产业升级培育新动能
18.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以需求为导向,支持5G、计算中心、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领域芯片、器件、智能传感器的自主研发、制造和应用,推动电子信息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积极培育信创产业链,支持国产化操作系统、EDA、工业软件、应用软件等研发创新,形成软硬件协同发展的良好生态。依托人工智能等创新大赛,集聚人工智能领域创新型人才和企业,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集群。支持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应用软件的开发,打造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推动区块链在金融、制造、医疗、政务等领域的应用示范,促进产业加速发展。提高新能源汽车配套能力,培育“车-桩-云”融合发展的产业集群。
19.加快促进产业数字化。构建数字供应链,协同推进供应链要素数据化和数据要素供应链化,打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数据通道,支持产业以数字供应链打造数字生态圈,支撑产业链现代化。提升产业数字化水平,支持龙头企业和平台企业为上下游及中小微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技术服务,打造行业级和集群式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树立一批具有行业代表性的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加速企业“上云用数赋智”。
三、保障措施
20.加强要素保障。加强市级专项资金倾斜力度,争取政府专项债支持,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给予融资支持。发挥国有资本力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加大投资力度,积极拓展多元融资渠道,争取基础设施信托投资基金(REITs)试点。统筹全市用能指标,向具有重要功能的数据中心等项目予以倾斜,支持符合条件的设施参与电力市场直接交易。加强土地供应,对重大建设项目用地予以重点保障。引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领军人才、高层次管理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
21.加强数据保障。加快数据资源整合、共享交换及业务应用,形成一批数据共享责任清单。推进可供开放的公共数据资源归集,提升市大数据安全开放平台功能,定期公布公共数据开放目录清单。推动建立完善的社会数据采集体系,建立行业数据合作交流机制,推动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车联网、物联网等领域数据采集标准化,支持对已开放数据的增值开发。
22.加强场景应用。以“揭榜挂帅”、“创新竞赛”等形式,聚焦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城市治理等领域,梳理一批场景应用清单,面向社会发布一批机会清单,加快建设一批显著提升制造、服务方式或社会治理模式的示范应用项目,以规模化应用需求带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23.加强安全保障。贯彻执行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网络安全审查等制度,加强重要网络和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坚持信息系统和网络安全防护设施同步规划、建设、运行,确保重要网络和信息系统安全。从网络、数据、业务多层次建立数据安全保障机制,网络和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工作纳入全市平安建设(综治工作)考核内容。
四、推进机制
24.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协调,由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总调度,每半年度听取一次建设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协调解决推进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分管市领导按照任务分工分头推进各项建设任务(任务分工见附件),每季度调度项目工作中的问题,研究相关专项政策及扶持措施。
25.强化责任落实。各牵头单位按照本行动计划,于11月底前制定各分项的工作方案,提出每一年度的工作目标,明确具体推进的项目建设和招商任务,报分管市领导同意后,送市发改委汇总、下达。各区(管委会、指挥部)要相应建立工作机制,层层压实责任推进工作。
26.形成工作合力。市数字办、市发改委牵头会同市直相关部门统筹谋划全市新型基础设施布局建设,加强工作协同,细化节点安排,避免碎片化和重复建设。各牵头单位要切实发挥主体作用,各相关单位按照职责分工,主动开展工作,切实履行职责,相互支持,密切配合,互通信息,形成合力。
27.加强项目带动。各牵头单位要谋划并实施一批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市发改委牵头建立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库并定期滚动更新,各区各部门要加快项目策划生成,做好线上线下协调,推动在谈项目早落地、签约项目早开工、在建项目早投产,确保按期完成产业目标和投资任务。
附件:厦门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主要任务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