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同安概览
同安,又称“银城”,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置县,距今1700多年的历史。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位居闽南“金三角”中心地带,厦门市域北部,与台湾隔海相望,为厦门市最大的行政区。土地面积66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5.9万人。
(一)区位优势
同安区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闽南厦、漳、泉“金三角”的中间前沿地带,厦门市域的北部。其北邻安溪、南安,南临集美,西接长泰,东连翔安。
(二)经济实力
2021年同安区地区生产总值640.36亿元,同比增长6.8%;财政总收入达112.0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94.8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3.1%;实际利用外资3.48亿美元,同比增长20.8%,位居全市各区第二。
(三)交通网络
以厦门空港、码头、铁路为延伸,对接厦门市“两环八射”快速交通体系,构建便捷的交通网络。目前已形成厦门半小时生活圈、厦漳泉一小时同城圈、华南四小时商务圈。
——国道324线、省道205线、福厦漳高速公路等贯穿全境。
——同集路、集美大桥、杏林大桥、海翔大道、城市BRT公交系统以及规划中的地铁4号线等可通达厦门各个城区。
(四)环境优势
1.教育资源
文化底蕴浓厚,不仅有文教兴盛昌明的标志——同安孔庙,还有闽学源头朱子文化地标——朱子书院。现有公民办各级各类学校339所。其中,同安实验幼儿园等五所为省级示范性幼儿园,同安一实小等三所为福建省示范小学,同安一中等四所省一级达标中学。
2.医疗资源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70个,含医院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个,卫生院6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
3.旅游文化
同安这座千年之城,凭借丰富的山泉林海资源和浓厚的文化底蕴,被誉为“厦门的后花园”。同安气候温暖,依山面海,四季常青,森林覆盖率达54%,居全市之首。区域内旅游资源优势突出,拥有一大批自然景观、宗教朝圣场所、温泉酒店及乡村旅游示范区,年吸引游客超千万人次。近年来获得“国家生态区”、“中国最美休闲胜地”等荣誉称号。
(孔子文化节)
(生态湿地)
(旅游浪漫线)
二、产业导向
(一)“一轴三带多组团”产业格局
构建“一轴三带多组团”产业发展新格局,形成全区产业发展“一张图”。
“一轴”——同安山海生态发展轴,是厦门十大山海通廊中最为重要的一条生态廊道。
“三带”——科技创新发展带:串联“三谷”,连接同翔高新城(同安片区)和同安新城片区,重点培育企业总部、新兴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创新创业服务基地;智造产业集聚带:连接同安工业集中区和同安新城片区,促进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建设产业集聚新高地;产城融合提升带:沿G324国道横向连接同翔高新城(同安片区)、同安老城区、同安工业集中区和凤南片区,实现产城融合。
“多组团”——依托一轴三带形成多产业组团,吸引科技创新型企业,培育智造创新科技城,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
(同安区产业发展布局图)
(二)打造九大产业链群
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发展半导体和集成电路、智能终端、新型显示等电子信息硬件产业,推动发展信息与网络安全、大数据与云计算、软件研发应用、物联网等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支持发展以5G商用为核心的移动通信产业,引导发挥龙头企业作用,完善上下游产业链配套,培育“软件+硬件+应用+服务”一体化生态体系,打造技术高端、应用广泛、区域协同、持续迭代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
高端家居智造。推动水暖厨卫、健身器材、现代照明等家居产业智能化、高端化发展,支持智能传感、物联网等技术在智能家居产品中的应用,鼓励企业发展面向定制化应用场景的智能家居“产品+服务”模式,发展智能安防、智能家具、智能照明、智能洁具等产品,构建智能设备制造+互联网服务平台的一体化产业生态圈。
现代流通。创新物流业发展模式和服务模式,重点发展电商快递物流、制造业联动物流、冷链物流、城市配送及供应链管理等多种业态,加大物流产业与制造业、现代订单式农业、商贸业联动发展,鼓励引进物流综合体项目。鼓励发展新零售,支持传统商贸企业线下线上融合发展,鼓励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应用,发展跨境电商、直播电商等新业态。
食品与都市现代农业。推进建设生态茶园、生态果园等绿色生产示范基地,重点发展蔬菜、水果茶叶、种苗花卉等特色优势农业,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支持农业企业技术升级改造。加快培育果蔬加工、畜禽产品、水产加工、饮料制造、饲料加工、茶叶加工等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
生物医药与健康。重点发展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健康器材、健康管理服务等产业,大力推动生物药、化学药、中药及天然药物等创新药物研发生产,加快发展生物制造和生物育种、高价值功能性食品。壮大新兴海洋生物产业等海洋经济。支持前沿生物医药技术落地转化,加快体外诊断设备与试剂、高价值植介入产品、高端医疗装备、健康远程管理服务等产业项目布局。加快健康+旅游、医疗、养老、温泉养生融合发展,推动同安区生命健康领域向新型化、专业化和规模化发展。
新材料与新能源。重点发展新型显示材料、合金材料、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石墨烯、碳纤维复合材料等新材料产业,加快先进材料领域成果转化,推动新材料在下游产业的示范应用。加快发展锂电池、充电储能装置、生物质能、抽水蓄能电站开发等新能源产业。
高端机械制造。围绕高端制造技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创新方向,加快发展机器人、无人机、高端装备、智能装备等高端机械制造业,推动传统机械制造业向集成创新和高端化转型,深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合作,提升产业关联度、集聚度,持续扩大智能制造产业规模,打造高端制造业基地。
新文旅。加快推动文化旅游产业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积极培育在线、智能、体验式文化旅游新业态、新模式,拓展智慧互联文旅价值链,培育文旅流通平台服务链,构建文旅体商跨界融合产业链。提升老城千年历史风貌,聚焦同安古城先儒文化,串点联线加快打造休闲文化旅游区。因地制宜发展北部山地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研学旅游、医疗康检等新业态,打造生态旅游集聚区。推动景区全域联动、线路全域统筹,促进文旅体商融合发展,打造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加快“数字+”“影视+”“体验+”融合发展,推动动漫、文化创意、在线演艺、影视、电音等产业发展。
新经济产业。大力引进金融科技、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经济企业,促进数字经济、平台经济、体验经济、分享经济、智能经济、金融科技、“总部+基地”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加强新经济扶持引导,对新经济实施包容审慎监管,面向企业发布新经济场景清单,支持企业围绕清单需求开展应用场景建设。成立新经济产业引导基金,打造产业金融合作平台,拓宽企业投融资渠道。加快打造工业互联网等产业性平台,推进共性技术、知识产权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做大做强新经济规模。
(同翔高新城)
(“智谷”——银城智谷)
(“云谷”——新经济产业园)
(“创谷”——美峰科创公园)
(丙洲国际文化旅游岛)
三、投资要素
(一)人力资源
目前市属各类中等职业学校6所,包括厦门市同安职业技术学校、厦门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职部、厦门市文教职业学校、厦门市同安区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厦门市同安区特殊教育学校、厦门市体育运动学校,为不同行业提供多层次的劳动力。
(二)土地成本
工业基准地价为400元/平方米,工业厂房租金15-30元/平方米/月。
(三)住房保障
构建分层次全覆盖住房保障体系,注重保障性住房建设品质和配套,以“地段佳、配套好、规模大、品质高、功能全”的理念为指导,打造保障性住房社区。
四、鼓励政策
除厦门市出台的鼓励政策外,同安区出台一系列相关配套政策:
1、关于印发支持环东海域新城新经济产业园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厦同政〔2019〕149号)
2、关于印发加快推进企业上市若干意见的通知(厦同规政〔2021〕1号)
3、关于印发进一步促进总部经济发展实施办法的通知(厦同政办〔2019〕39号)
4、关于印发《厦门市同安区重点引进人才住房租金补贴暂行办法》的通知(厦同委〔2018〕64号)
5、关于印发同安区进一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厦同政办〔2019〕3号)
6、关于印发厦门市同安区科学技术创新与研发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厦同政〔2017〕213号)
7、关于印发推进厦门现代服务业基地产业扶持引导实施办法的通知(厦同政办〔2019〕18号)
8、关于印发厦门市同安区实施标准化战略奖励办法的通知(厦同政办规〔2021〕1号)
9、关于印发推动金融业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厦同政规〔2021〕2号)
10、《同安区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使用暂行管理办法》(厦同文旅〔2021〕12号)
11、《同安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暂行管理办法》(同委宣财〔2020〕6号)
12、关于印发厦门市同安区企业应急还贷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厦同政规〔2020〕1号)
13、关于印发《同安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推动工业稳增长若干措施》的通知(同工信〔2020〕7号)
14、关于印发同安区工业园区标准工业厂房产权管理实施意见的通知(同经信〔2017〕21号)
15、关于印发《同安区工业企业入驻工业园区厂房租金扶持办法》(同工信〔2019〕30号)
16、关于印发促进建筑业加快发展实施办法的通知(厦同政规〔2020〕3号)
17、同安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推动商贸流通稳增长若干措施(同工信〔2020〕8号)
18、关于印发《同安区促进影视产业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同委宣〔2020〕15号)
19、关于印发同安区进一步推进养老服务事业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厦同政办〔201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