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厦门国家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厦门国家火炬高新区”)199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是全国三个以“火炬”冠名的国家高新区之一。先后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国家对台科技合作与交流基地等19块“国字号”招牌,是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厦门片区核心区。经过30多年发展,已经成为厦门创新驱动发展主引擎、创新创业主平台、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地及厦门产业链(群)主要载体。在工信部首次对全国178家国家高新区的综合评价中位列第14名。
火炬高新区在全省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结果评价中,连续9年位列第一。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近80%,高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超70%,发展质量和效益全国领先。2024年,工业增加值增速10.1%;软件园规上软件业营收同比增长22.8%;产业投资343.8亿元,同比增长8.5%。
目前,厦门国家火炬高新区聚集各类企业超31800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2000家,占厦门市超40%。世界500强企业在高新区设立项目69个,厦门10家年产值超百亿元先进制造业企业火炬高新区占7家,年营收超亿元企业超450家,瞪羚企业约200家,境内外上市公司69家(含新三板),累计培育各级专精特新企业近1000家。建设各类创新平台约300个,国家级孵化载体约30个,双创工作先后4次获国务院办公厅督查激励。
二、产业发展情况
作为厦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承载地,火炬高新区始终坚持“高”“新”定位,重点发展壮大电子信息产业(涵盖新型显示、智能终端、半导体与集成电路、软件与信息服务四个细分领域)、机械装备(电力装备)产业 、新能源产业等产业链(群),以及人工智能、新材料、物联网与工业互联网、医药与智慧健康等产业链(群)。
近年来,火炬高新区在厦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聚焦厦门市“4+4+6”现代化产业体系,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着力招大引强、招精引优,进一步夯实筑牢产业根基。已汇聚天马、电气硝子、友达光电、联芯、厦门时代、厦门新能安、中创新航、海辰储能、ABB等龙头企业,并围绕产业龙头引进康宁显示、路维光电、思坦科技、时代电服、中科华联、金杨结构件、通敏检测等一批优质项目。
三、园区载体
火炬高新区总规划面积约100平方公里,作为国家首批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区,深入推进“一区多园”跨岛发展,建成了包括火炬园、厦门软件园(一、二、三期)、创新创业园、火炬(翔安)产业区、同翔高新城等多园区产业发展大平台,功能定位鲜明、产业梯次发展。
四、产业服务
1.创新创业
围绕高新区重点产业领域,针对性布局产业创新赋能平台30余个,重点开展行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企业不断提升创新能级,建设各级各类研发机构超300个;构建“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链条、全生命周期孵化体系,创新项目对接成果转化融合机制,建立科技成果“一站式”转化公共服务平台。
2.智改数转
全省率先探索“公共服务+市场服务”的智能升级服务模式,出台智能制造专项政策,搭建“火炬高新区智能制造服务平台”,多维度地推动园区企业“智改数转”,实现降本提质增效。智能制造服务平台已集聚服务商556家,发布服务产品2846项;挖掘企业智能化需求超1800项,促进项目落地超1000个,落地金额近5.5亿元。累计培育3家国家级卓越级工厂(占全市75%),培育3家国家智能制造成熟度四级评估认证企业(占全省100%)。550家企业参与智能制造成熟度自诊断评估,诊断数量全省第一。
3.金融服务
推出“信易贷”等多项惠企金融政策,成立火炬金融服务中心提供专项服务,平台汇聚超40家金融机构,服务企业超3000家,撮合放款金额突破400亿元。设立总规模30亿元的高新区政府产业引导基金,截止目前区引导基金累计决策通过了中兵国调、先进制造业、时代泽远、农银AIC、联和(二、三期)等子基金18只,总规模约426亿元,区引导基金认缴出资约22亿元,财政杠杆近20倍。子基金投资领域覆盖了高新区新能源、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等重点产业及新兴特色产业。
五、优惠政策
火炬高新区具有显著政策优势,入区企业可享受厦门市、所属行政区、高新区多重政策叠加;此外,高新区围绕促进企业提质增效、创新主体培育、支持产业发展、助力创新创业等领域出台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文件,为企业全方位、高质量发展提供最大力度的政策支持与保障。
政策信息查询
现行政策:
2.《厦门火炬高新区关于进一步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