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关键字

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市级重点示范村产业发展的意见(厦府办〔2018〕217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委、办、局,各有关单位:

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积极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就业增收,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意见。

一、总体要求

按照产业兴旺要求,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优化农业产能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促进一产接二连三,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提高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水平和竞争力,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二、适用范围

本指导意见适用于乡村振兴市级重点示范村。

三、主要任务

(一)制定产业规划

1.突出重点产品产业。每个村庄规划都要结合自然资源、生产条件,明确本村产业发展思路、主导产业和重点产品。要围绕主导产业,抓住关键环节,推动产业转型发展;围绕重点产品,抓住核心要素,培育区域品牌。按照生态、特色和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的要求,推动高科技种苗、生态高效种养、农产品加工、休闲观光农业“四产”融合,形成“一村一品一业”的新格局。

2.明确发展目标。每个重点示范村要培育1-2个重点产品和品牌,形成生产设施完善、生态环境友好的产业发展格局。力争实现“三个一批”:即一批有特色、有规模、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绿色生态的品牌产品,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二)明确产业重点

1.种植业。充分发挥各地的农业资源和产业优势,突出规模化、现代化、产业化,精心打造“一村一品”。加快完善现代农业的各项农业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以及现代绿色高效科技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形成特色蔬菜、水果、茶叶、花卉、食用菌等村级地域优势产品和品牌,以及提供城市保障供给和兼顾“生产、生活、生态”功能为一体的都市现代农业种植。

2.加工业。支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以周边产品、在地加工、在地销售为重点,以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济主体为主,开展农产品无损检测、分级、贴标、包装、保鲜(冷藏、气调)等加工,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围绕主要特色水果、蔬菜、茶叶,开发果蔬汁饮料、功能茶、冻干食品、化妆品、酒类等深加工产品,提高特色农业产品的附加值。

3.服务业。鼓励发展“互联网+农业”和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一是以产品育市场。加快产地批发市场和村级农贸市场建设与改造,形成产地集散市场。充分发挥供销社系统的优势,开展农超(农社)直供对接,建立产品直销直供平台,完善电商销售模式,培育较成熟的蔬菜定制配送、农超直供、电商销售主体。开展农产品供应链的创新与应用试点。二是以产业带休闲。在各村特色农产品种植、加工的基础上,结合休闲观光,开拓农业主题休闲游,促进个性化发展,如军营的茶、大宅的火龙果、田头的仙景芋、竹坝的种苗等。结合本村土壤和气候条件,通过差异化特色种植,打造四季有花、有果的休闲农业新格局。三是以休闲促民宿。以“合作社+企业”、村民自办、社会资本介入等形式,加快民宅流转,按照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分红“三个统一”模式,带动民宿发展。

(三)形成示范效应

1.产品特色明显。立足当地资源特色、人文习俗、发展基础和区位优势,着眼优质、安全、高效,积极培育主导产品。以种植业为主的,主导产品种植面积突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认证或特色农产品商标注册和GAP认证不少于10个;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为主的,休闲度假民宿不少于30家,主导农事体验、餐饮娱乐、民俗文化类产品不少于20个。

2.产业形成规模。围绕主导产品,补齐短板,开发适合市场需求、具有发展潜力的项目。以种植业为主的,重点扶持完善现代农业的各项农业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以及应用推广现代绿色高效科技生产技术的项目,基本实现相对集中连片农业生产设施条件较完善、生产技术先进、绿色生态贯穿其中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为主的,重点扶持完善路、水、电、通讯及旅游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形成产品业态丰富、服务功能健全、带动作用明显的乡村旅游示范村。

3.农民增收有力。围绕主导产业从事种植、加工、销售及休闲、服务等从业人员,来自当地村民不低于30%,农民收入增长幅度高于所在区的10%以上。

四、时间安排

(一)产业规划。坚持规划先行,2018年12月底前,与村庄布局规划同步开展、同步完成,实现“规划一张图”。

(二)实施方案。坚持一村一策,2018年12月底前,提出村产业发展的具体实施方案,有明确的目标任务、具体措施、保障机制、扶持政策和时间安排等内容。

(三)重点项目。坚持项目带动,2018年12月底前提出未来三年产业发展项目。

(四)初步成效。坚持典型示范,2019年6月底前,重点示范村产业发展取得初步成效,打造一批可参观、可考察的精品项目,提炼一批可学习借鉴、可推广复制的经验成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协调联动。建立统一领导、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切实发挥各区乡村振兴领导机构的统筹领导与综合协调作用,组织实施产业规划,细化任务分工,明确责任要求;确定年度发展目标及重点项目计划,进一步细化具体建设内容、进度安排、投资规模等;加强规划实施的督导管理,对规划实施情况及项目建设情况组织定期评估,并健全目标导向的考核机制。

(二)加大项目资金扶持。加大重点示范村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在各级各部门原有扶持发展渠道不变的基础上,市财政切块转移支付资金下达到各区,由各区根据项目具体安排使用和监管验收,确保专款专用。

(三)鼓励引导土地流转。各区要鼓励引导重点示范村土地经营权流转,让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加快实现“一村一品一业”。

(四)强化指导狠抓落实。市、区农业部门牵头建立指导和督导机制,对重点示范村产业发展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和督导落实,帮助协调解决生产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督导通报工作进展情况,推动产业项目顺利实施。

(五)总结经验复制推广。各区要加强对重点示范村产业发展建设情况的跟踪调研,及时总结经验,适时组织召开现场观摩会、经验交流会,推广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带动全市乡村产业全面振兴。

附件:

1.乡村振兴市级重点示范村名单

2.乡村振兴市级重点示范村产业规划

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8年11月26日

(此件主动公开)


附件1

乡村振兴市级重点示范村名单

集美区:灌口镇田头村、后溪镇埭溪桥社

海沧区:海沧街道青礁村、东孚街道过坂社区

同安区:莲花镇军营村、竹坝片区

翔安区:新店镇大宅社区、大帽山寨仔尾等片区

 

附件2

乡村振兴市级重点示范村产业规划

集美区灌口镇田头村

(一)发展目标

以农业绿色发展为理念、休闲农业精品工程为主导,整合田头本地休闲农业资源与产品,打造乡村休闲旅游特色村。

(二)重点产业

1.一产为本。结合村庄内仙景芋、水稻、油菜花轮耕布局,以家庭或合作社为单位,发展体验式、特色式种植。重点打造仙景芋种植体验区与精品式农业生产景观。

2.二产提升。农作物加工生产特色农产品,依托城镇产业组团,推动农产品品牌创建,提高农产品知名度与美誉度。

3.三产导向。依托现有田园景观、人文资源(鹰坑谷民俗文化园)和特色产业基础,以创意服务业为导向,形成特色旅游产业,串联仙山郊野观光带,发展特色民俗体验区、亲子旅游、文化观光等休闲体验式旅游产业,完善配套服务业。

集美区后溪镇埭溪桥社

(一)发展目标

集农业生产、文化观光、田园体验、休闲旅居、研学科教等功能为一体的小而美、特而强的文化田园驿站。

(二)重点产业

1.一产为基础。一是完善农业基础设施。修好机耕路和田间道,保留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形成不同风格的农田大地景观。二是发展智慧农业。建设智慧农业试验基地,试验智慧农场、无人农场,以此为基础打造农业科研教育培训基地。三是开展现代农业科普。与中小学或高等院校合作,打造青少年的农业科普教育基地和高校科研实习基地,为学生创造科研活动机会。

2.三产促提升。一是建设休闲公园。根据资源类型特点,打造苎溪古桥文化公园、彩虹桥公园、荷花渡槽公园等休闲公园。通过特色资源挖掘、景观风貌塑造、创意元素融合,形成不同风格主题的公园,为游客和村民提供游憩和观光场所。二是配套生活休闲。利用村内闲置古厝、农宅、农院发展民宿度假、农家餐饮、农产展销等项目,为村民和游客提供生活、餐饮、休憩场所。

海沧区海沧街道青礁村

(一)发展目标

通过村庄、村民、公司、合作社的共谋共建共享,打造海沧近郊乡村振兴示范村,通过文化交流、项目合作以及人才资本的引进,融入传统耕读文化,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打造标杆性的闽台乡村度假旅游园区。

(二)重点产业

1.巩固院前乡村产业。扶持发展以特色农产品和田园综合体为载体的农业生产和农业休闲活动,开发都市田园共享菜地,发展提升龙眼观光园等共享果林产业。通过生产制作凤梨酥等特色产品,延伸研发、加工、推介和促销农业产业链;扶持更新改造根雕厂,衍生农村产业链。

2.打造芦塘特色营地。结合芦塘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保护传统村落文化、保留古宅原始风貌,发展宣扬耕读文化、书院文化、颜氏家训等以本地非遗特色的文创衍生产业。联通现状水塘,结合设置休闲步道,以传统耕读文化为元素设计大地艺术景观,建设综合培训中心、生活保障服务园区、现代生态农业实践园区、主题教育实践园区、户外拓展训练园区、手工制作DIY创意制作区等功能区,开发建设集研学旅行、营地教育、综合实践的学生教育研学营地。

3.引领基础产业发展。引进先进农业技术,实现水叶菜规模化种植,利用电商等新营销模式,打造青礁水叶菜品牌。以农田为基底,种植番茄、秋葵等有机蔬菜,种植反季节蔬菜、花卉、水果,衍生都市田园菜地、有机蔬菜售卖等配套服务。依托现状水产养殖基础引进虾鱼等水产垂钓产业,对现状建筑改造提升,打造以垂钓为主题的农家餐厅,定期举办垂钓节等一系列活动,吸引人气。

海沧区东孚街道过坂社区

(一)发展目标

主导产业是种植业,特色产业是休闲农业。以“巩固生产供给功能、提升生态涵养功能、拓展生活休闲功能”为发展思路,立足资源禀赋,大力推动设施农业建设,发展以农家乐、城市菜地、花卉观光为主的休闲农业,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渔业生产经营、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发展休闲娱乐一体化的乡村特色旅游业。

(二)重点产业

1.设施农业。大力推动设施农业建设,加快发展蔬菜、花卉、水果农业产业发展。推动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注重引导农产品品牌建设。

2.花卉产业。加快本地花卉企业发展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推动花卉展厅建设,做强做大过坂花卉产业。积极发展花卉休闲产业,推进现代农业与旅游、节庆、文化、生态、健康等消费需求有机融合,充分拓展都市现代农业的生活服务功能。

3.精品民宿、乡村特色旅游业。打造过坂精品旅游线路,推进以农业为依托的乡村旅游精细化规划,挖掘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完善乡村旅游内涵,推动后坑新社精品民宿发展项目,有规划地开发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乡村民宿特色休闲片区。

同安区莲花镇军营村

(一)发展目标

围绕休闲农业主题布局农业,拓展乡村旅游业,一产促三产,三产带一产,实现三产融合。

(二)重点产业

1.依托农产品生产。依托当地生态农业,以茶叶、地瓜、番茄、蓝莓种植为主,兼营其他农产品,使之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

2.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以初加工为主,向农副产品加工拓展,特别是推进茶叶、地瓜、番茄、蓝莓、柿子等农产品的加工与产业化。

3.拓展乡村旅游业。一是发展农业体验游。引导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提供制茶工艺与果蔬采摘等农业体验项目,拓展农户收入源;二是发展旅游配套产业。主要是旅游产业带来的相关服务需求,包括服务设施、日常生产、生活服务等,带动就业。

4.探索共享农庄。利用农村空闲农房,盘活农民闲置资产等,按照乡村共享+乡村闲置的庭院、房屋、土地、宅基地、校园校舍等资源,面向城市居民休闲娱乐、旅游度假、养生养老等需求,构建城乡资源的双向流动格局,建立新型的主客关系和城乡关系。

同安区竹坝片区

(一)发展目标

以复合农业为本,以多元文化为魂(南洋文化、传统文化等),打造集“农业发展、风情体验、养生休闲”三大主题于一体的农业休闲旅游综合体。

(二)重点产业

1.以种植业为核心的休闲。发展蔬菜、种苗培育、果林和水稻等特色农业的智慧化、规模化种植,并配套建设相关生产服务设施、休闲服务设施。

2.以南洋风情体验为主的旅游。开展观光游览、美食购物、体验、教育、住宿、农家乐等以南洋风情体验为主的综合旅游服务。

3.以传统民宿开发为主的创意。改造竹坝下庄自然村古厝老宅等保留较好的传统风貌建筑,发展旅游住宿、创意产业。

4.以养生禅文化为主的休闲度假。提供私享、安静和独立的禅修空间及相应修行服务的健康颐养中心、风情民宿等。

翔安区新店镇大宅社区

(一)发展目标

围绕火龙果种植产业的生产过程、农民劳动生活、农村风情风貌等开发休闲产品,形成集观光游乐、文化体验、特色农产品采购、特色餐饮、农舍住宿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特色村。

(二)重点产业

1.推进火龙果种植及研发创新品种。一是继续增加火龙果田地的种植面积;二是培育火龙果新品种,同时加快引进台湾火龙果新品种;三是推广补光增产、自动灌溉、有机生产等新技术。

2.推进火龙果初加工和深加产品的开发。研发火龙果制品(果茶、果酒、果脯、馒头、面条 等),改进生产工艺,规范生产流程,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市场知名度。

3.引导以火龙果为主题的观光旅游发展。建设交易市场、冷链仓储等基础设施,围绕火龙果产业,以夜间赏花、采摘体验、摄影等为主题,打造田园风情、闽南文化、山水休闲主题乡村旅游,围绕“吃住行游乐购”,形成观光、采摘、体验、餐饮、住宿一体式的休闲农业。

翔安区大帽山寨仔尾等片区

(一)发展目标

发展集休闲农业、文化旅游、创新创业于一体的休闲农业文旅度假区,集全生命链第三代农场、特色乡村、休闲度假等于一体的休闲农业文旅综合体,打造生态型山地文化旅游区。

(二)重点产业

1.利用农业资源发展现代及休闲农业。以设施农业、甘蔗、果蔬种植加工、花卉苗木培育等为主,重点开发特色鲜明的农业园区、休闲公园,包括三角梅园、溪美水库垂钓,做精农业产业,并进一步拓展、完善和提升农业旅游服务内涵和服务功能。

2.挖掘闽南民俗风情发展民族民俗型旅游村、寨。重点开发闽南古厝建筑、饮食习惯、服饰特色,建立两岸三太子文化交流平台。以此为基础,开发特色旅游商品、手工艺品、民俗纪念品,推广工坊社区发展模式引导文化创意产业。

3.利用古建筑和历史文化资源发展休闲度假。充分挖掘闽南古村落建筑、原住民生活的魅力,吸引人气,吸引游客落脚在围绕古村落而建的各类民宿、酒店中休闲养生度假。

4.依托罗田山地峡谷地貌打造森林景观和山地运动休闲体验。以特房苗木生产为核心,加入峡谷山地运动元素,嫁接攀岩赛事资源,发展峡谷徒步探险等户外休闲运动活动。

 

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8年11月27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