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兴,金融兴;金融活,经济活。在厦门经济特区的建设发展过程中,金融一直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支持作用。伴随着经济特区的发展,厦门金融业逐渐从小到大,从单一到多元,从区域走向国际,率先成为厦门市千亿产业链群之一,并在推进两岸金融中心建设过程中不断先行先试,引领金融发展。
厦门金融业率先成为厦门市千亿产业链群之一,并在推进两岸金融中心建设过程中不断先行先试,引领金融发展。
当前,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厦门市正在对标对表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要求,加快构建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在更大格局中谋划加快高质量发展,厦门金融业再一次迎来发展机遇。为此,市委市政府近期将推出系列支持金融产业发展政策,吹响“大力建设金融强市、打造金融科技之城”的号角,推动更多金融机构集聚厦门,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大的支持,推动经济特区金融发展再次起航。
紧跟时代步伐
厦门金融地位不断提升
地处东南沿海,近代开埠以来,厦门因港而立,联通内外,成为中西方贸易交流的重要口岸。随着对外贸易侨汇涌入和财富积累,厦门逐步发展成辐射华南及东南亚区域的金融中心。
改革开放以来,厦门经济特区起步,金融业迎来了黄金发展期。
1986年,厦门被确定为金融体制改革试点城市。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的习近平同志主持制订《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提出了厦门金融业发展的中长期目标。通过金融体制改革,厦门走出了一条金融活、经济活的改革之路,为全国全省的金融体制改革积累了许多经验,极大地推动了特区建设和实体经济的发展。从此,金融业与经济特区建设同步发展,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单一到丰富、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阶段,保持快速健康发展态势。
进入新世纪,因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厦门金融业继续快速发展。2010年,国务院批准厦门建设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先行先试若干重大举措,充分肯定了厦门在金融改革发展方面取得的成绩,为厦门金融创新先行先试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今,厦门市金融机构体系日益健全,区域金融改革深入推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显著增强,厦台金融合作亮点突出,金融已成为厦门市重要的支柱产业,金融的分量和作用不断提升。
服务实体经济
金融作用越发强大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厦门市认真贯彻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把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推动金融更好地服务其他产业链的建设和发展。
厦门市加大多层次上市企业梯队培育力度,推动更多厦门企业实现直接融资。截至目前,厦门境内上市公司49家,占全省 36%,新三板展示挂牌企业135家,占全省 42%,均为全省第一。瑞幸咖啡、飞鱼科技等一批优质互联网企业成功赴美股、港股等境外资本市场上市。与此同时,厦门市还加快推动厦门两岸股权交易中心成为海西经济区股权交易市场的核心机构,截至2018年底挂牌展示企业2275家,其中台资板企业232家。
厦门市金融机构积极作为,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厦门市还不断完善政银企对接长效机制,政银企线上对接平台“产融云”已发布特色金融产品178个,2377家企业提交申请,征集融资需求4922笔,成功完成放贷1036笔共计12.27亿元。
同时,厦门市重点推动金融机构加大对“三高”、民营、小微等重点领域的授信力度,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来自人民银行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厦门市民营企业贷款余额3573亿元,增长15.9%;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786亿元,增长20.8%;“三高”企业贷款余额717亿元,增长13.9%。
金融要素齐全
率先成为千亿产业链
改革开放以来,厦门逐步从特区设立初期国家专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服务体系,发展成涵盖银、证、保及地方金融等多行业配套发展、功能完备、运行稳健的开放型金融服务体系。
辖区内银、证、保金融机构 256家,地方金融机构795家,以银行、证券、保险机构为主体、新型金融业态为辅助的现代金融组织体系基本成型。
在服务经济建设的同时,厦门市金融产业绩效持续向好。2018年实现金融业增加值 524.2亿元,2010年-2018年均复合增长达17.3%,占地方生产总值的10.9%,对全市第三产业增长贡献率达14.2%。金融服务业在2015年起率先成为厦门三大营收突破千亿元的产业链群之一,2018年全面实现营业收入1528.8亿元,总资产接近2万亿元,保险深度(保费收入/GDP)4.39%,保险密度(保费收入/常住人口)5121.8元/人,保持全国、全省领先地位。
近年来,厦门市有效落实稳健货币政策,获批综改试验区、自贸试验区、自主创新区,积极开展金融改革创新试验,主动参与国家利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资本项目兑换等宏观金融改革进程。金融产业特色明显,区域财富管理功能显现,金融科技产业初现规模,绿色金融业务在全国率先起步。厦门市还积极通过产融结合,与上海黄金交易所开展战略合作,海峡黄金珠宝产业园开园,大力发展黄金产业。
扩大金融开放
金融营商环境优化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厦门凭借优越的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金融产业不断实现对外开放。截至2018年底,在厦外资银行(含代表处)15家,台资背景金融机构12家,外资、合资金融机构数量领先。
充分发挥厦门对台区位优势,建设两岸金融中心,着力打造两岸金融合作的先行区、示范区和集聚区。全省首家两岸合资的证券投资基金公司圆信永丰基金管理公司、大陆首家两岸合资消费金融公司厦门金美信消费金融公司先后获批开业。
厦门两岸金融中心核心启动区规划图
目前,厦门市逐步建成厦门特色的跨海峡人民币结算代理清算群。自2010年6月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以来,结算金额从2011年的246.4亿元快速发展到2018年的1062.41亿元,年均增长23.3%,累计业务总量已突破万亿元,业务覆盖境外161个国家(地区)。跨海峡人民币代理清算群从台湾地区拓展到“海丝”沿线为主的17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开设78对人民币代理清算账户,清算金额突破千亿元。
厦门市着力推进金融商事制度改革,在自贸区试点“全程电子化登记”。先后出台《厦门经济特区促进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建设条例》《关于促进金融业加快发展的意见》《关于推进企业上市的意见》《厦门市高层次紧缺型金融人才计划暂行办法》等法规文件,结合自贸试验区建设,出台了股权投资、融资租赁、小额贷款等专项扶持政策,加大新兴金融业态扶持力度。加强地方金融行业自律,推动组建副省级城市首个地方金融协会。
迎接新机遇
金融产业发展再出发
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经济金融治理体系正在重构,新兴经济体的影响力和国际地位逐渐提高,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速升级,亚太地区特别是中国金融中心城市实力增长迅速。厦门作为“海丝”支点城市,金融业迎来对接国际资本与人才、更大范围参与国际金融竞争合作的有利机会。
厦门因港立市、向海而生,是国际知名花园城市,生态环境宜商宜居,人文开放包容,营商环境排名位居全国前列。以计算机与通信设备、半导体和集成电路为主的高端制造业,以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互联网+”与消费、物流、金融等领域结合形成的新经济业态,已成为支撑厦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动力。厦门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面持续向好,将为厦门市金融业的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日前,市委常委会专门研究讨论了促进厦门市金融产业发展的相关扶持政策和专项规划,并将在9月27日召开的厦门市金融产业促进大会上正式发布。厦门市将紧紧围绕建设高素质创新创业之城、高颜值生态花园之城和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要求,积极借鉴先进金融中心城市发展经验,充分发挥经济特区、综改试验区、自贸试验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多区叠加优势和有利条件,加快两岸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全面实施金融强市战略,健全完善现代金融体系,推进金融改革创新,增强金融聚集辐射能力,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功能,在更高水平上推动金融对外开放,打造特色鲜明、功能突出和国际特征的金融科技之城。
【数据点击】
建设金融强市 支持实体经济
2018年实现金融业增加值 524.2亿元,2010年-2018年均复合增长达 17.3%,占地方生产总值的10.9%,对全市第三产业增长贡献率达 14.2%。
截至2018年底,厦门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0995.00亿元、贷款余额 10554.05亿元,2010-2018年均分别复合增长12.0%、 14.3%,保险深度(保费收入/GDP)4.39%,保险密度(保费收入/常住人口)5121.8元/人,保持全国、全省领先地位。
金融机构实力不断增长。金融机构门类不断健全,截至2018年底,辖区内银、证、保金融机构 256家,地方金融机构795家,以银行、证券、保险机构为主体、新型金融业态为辅助的现代金融组织体系基本成型。
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发展。资本市场利用水平不断提升,上市公司“厦门板块”初具规模,截至目前,厦门境内上市公司49家,占全省 36%,新三板展示挂牌企业135家,占全省 42%,均为全省第一。厦门两岸股权交易中心截至2018年底挂牌展示企业2275家,其中台资板企业232家。与上交所共建资本市场(厦门)服务基地、与深交所联合打造闽南科技金融路演中心。
自2010年6月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以来,结算金额从2011年的246.4亿元快速发展到2018年的1062.41亿元,年均增长23.3%,累计业务总量已突破万亿元,业务覆盖境外161个国家(地区)。跨海峡人民币代理清算群从台湾地区拓展到“海丝”沿线为主的17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开设78对人民币代理清算账户,清算金额突破千亿元。
区域财富管理功能显现,中金资本、鼎晖投资、红杉资本等知名私募投资机构在厦集聚。截至2019年8月底,全市365家在中基协备案的私募管理机构管理了943只基金,跻身全国前十,实际在厦注册基金规模已达1510.31亿元。
绿色金融业务在全国率先起步,出台银证保三大领域绿色金融发展意见,建立完善“绿色清单”,鼓励绿色金融创新,截至2018年底,绿色信贷余额173.1亿元,增长14.3%,绿色减排成效突出。
建成自贸区融资租赁基地,截至2018年底,通过融资租赁累计引进飞机103架,租赁金额70.5亿美元,成为全国第三大飞机融资租赁集聚区。
“两岸金融中心”核心区建设稳步推进,按照国际金融功能区和高端商务区的规划定位和建设标准,优化“一带一核五组团”空间布局,片区集聚态势初显,截至2018年底,已有平安银行、招商银行、京东金融、中国人寿等1024个企业项目落户,总注册资金937.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