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生物医药产业
探索生命健康“密码”
挖掘发展新动能
历经三年筹备
5月7日
由厦门市政府和中国生化制药工业协会
精心策划、共同主办的
“2023中国(厦门)生物药产业大会”
在厦门佰翔会展中心举行
国内外顶尖科学家、高校院所专家、三甲综合医院院长及首席临床专家、知名生物制药及供应链企业家等齐聚一堂,围绕“ 构建产业生态圈,促进高质量发展”这一大会主题,把脉产业现状及趋势,共启大健康发展新征程。
大会同时举行中国生化制药工业协会重组药物分会揭牌仪式,为中国生化制药工业协会“年度生物药产业突出贡献奖”颁奖。
三位获奖者是
侯云德院士、沈倍奋院士、赵铠院士
他们分别在我国重组蛋白药物、
抗体药物和疫苗领域
作出了重大贡献
此次大会力争打造一个汇聚
“产、学、研、用、管、投”
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务实合作的平台
通过成果经验交流、合作
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注入新动力、新活力
中国生化制药工业协会会长汪云表示,此次大会是在构建新格局,全面提升生物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召开的,旨在为参会企业、专家、学者搭建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为企业转型、市场新领域开拓提供智力支持。
中国工程院院士、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李校堃指出,“这是生化生物药行业的一次盛会,高效促进各领域的交流合作。”李校堃指出,大会围绕抗体、疫苗、分子诊断、重组蛋白药物等专题,在“创新与注册”、“工艺与产业链”、“质量与体系”、“安全与评价”等生物药产业发展关键环节,开展思维碰撞、话题研讨、前沿技术分享,为产业发展出谋划策。
创新生物药研发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从前期研究到临床试验,再到最终获批上市,这其中有许多值得关注的议题。5月7日下午举办的2023中国(厦门)生物药产业大会分会场活动就围绕创新生物药的研发与产业化、法规与监管以及临床与药物评价等细分话题,来自“产学研管投”等多领域的专家学者聚焦重组蛋白、抗体、细胞与基因治疗等生物药前沿领域,分享学术成果,剖析技术趋势,洞察产业未来。
许多参加大会的企业代表
也畅谈感想
观点点击>>
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副主任沈建忠:
创新发展,自立自强
当前,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生物医药产业已经成为各国竞相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新药创制已成为当前和未来国际科技竞争最为激烈的战略制高点。随着生物技术快速发展,与信息、材料和先进制造等领域交叉融合日益加深,新的热点和技术突破层出不穷。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生物制药产业发展,通过政府引导与民间投资的协同联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迅速,新药创制技术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已经呈现集聚发展的态势。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面临着国际竞争日趋严峻,源头创新不足、在研靶点以追随为主、基础研究应用转化匮乏、关键核心技术存在差距、产业整体水平相对滞后及研发投入较低等一系列制约因素,需要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中国生化制药工业协会会长汪云:
加强人才储备,提升核心竞争力
生物药产业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迅速并且市场前景广阔,呈现出龙头企业优势突出,中小企业蓬勃发展的格局。要实现生物药行业高质量发展就是加强人才培养解决人才储备不足的问题、开拓融资渠道解决研发资金投入少的问题,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事关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生物制药行业要在健康中国战略实施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不断促进行业的科技进步与繁荣发展,促进生物制药企业的成长和提高。此次大会将发挥窗口平台优势,为提振行业信心、推动产业革新,促进生物药行业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担负起更为重要的职责使命。
主旨发言摘要
中国工程院院士、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李校堃
加大产业生态建设,一张蓝图绘到底
在题为《生物医药产业生态建设的思考》的主旨报告中,李校堃院士指出,生物医药产业生态建设非常重要,他以波士顿、德州、新加坡、温州等地为例,介绍了不同的生物医药产业生态建设模式。他说,国内生物医药产业链正向区域整合和纵深发展转变,厦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特色鲜明,基础坚实,且有大学、科研机构及医院支撑。未来要有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决心,加大力气建设产业生态,持之以恒地把生物医药产业链条建设起来,培育“基础/应用研究-中试生产-转化-制造-流通”全流程链条。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赵国屏
强化人才培育,推动技术产业化
在题为《合成生物学赋能生物医药创新》的主旨报告中,赵国屏院士聚焦合成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历史回顾、合成生物学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合成生物学赋能生物医药、服务社会人民、合成生物学的明天等方面,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合成生物学。他指出,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做,合成生物学的“卡脖子”问题是我们的预测能力不足,我国发展合成生物学,要持续加强研究开发体系和能力,建设综合治理与科学传播体系,强化教育与人才培养,推动技术产业化。
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林圣彩
基于辟谷感知通路的药物研发
林圣彩院士带来题为《基于辟谷感知通路的药物研发》的主旨报告。他首先介绍了“什么是葡萄糖”、“细胞代谢稳态–平衡”等概念,重点阐释了糖酵解酶的新功能——调控AMPK的葡萄糖感受器,还分享了二甲双胍的分子靶点以及导向溶酶体的途径、激活AMPK的具体方式。他将他们的实验法称作暴力破解法,即把筛选出的结果逐一进行分析和验证。通过不懈的研究和层层筛选,最终找到了一个名为PEN2的蛋白,能够介导二甲双胍对AMPK的激活。
一起再来看看
厦门在生物医药与健康领域的
这些亮点
全市现有生物医药与健康领域企业1400多家,拥有省级科技小巨人企业159家,省、市级新型研发机构21家,上市企业10家。
“十二五”以来,厦门市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规模连年扩容,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超过20%。
2019年,厦门市生物医药产业入选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连续三年入选国务院办公厅“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真抓实干、成效显著”督察激励名单。
近年来,厦门市生物医药产业综合实力不断跃升,在中国生物中心发布的“2021年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排行榜”榜单中,厦门生物医药港综合竞争力首次进入全国前十,位列综合竞争力榜单第10位,合作竞争力单项榜单第4位,人才竞争力单项榜单第10位,此外,在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方面,被列为三家医疗器械具有特色的园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