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关键字

厦门市科技创新大会签约成果丰硕 多个项目的介绍来了

内容来源:厦门日报 时间:2023-04-03

引进一个院士,带来一个团队,带动一个产业。在上周落幕的厦门市科技创新大会上,厦门市与院校、创新团队和研发机构等集中签约,通过柔性引进院士力量,搭建“市校院地”合作平台,推动“产学研用”融合发展,依靠科技创新塑造产业发展新优势。

此次大会共签约10个市校院地战略合作协议、17个创新团队和研发机构项目合作协议、25个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合作协议。

微信图片_20230403160231.jpg

厦门市科技创新大会上,一批创新团队和研发机构项目集中签约。(市科技局 供图)

扎实推动市校院地科技合作

市校科技合作对加强产学研用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强化人才交流具有重要意义。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合作,早在20年前就启动实施市校院地科技合作工程,大力引进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团队和创新成果来厦落地转化。

近年来,市科技局出台多项政策推动市校合作,大力引进高校院所来厦设立新型研发机构、技术转移机构、创新中心等科技平台。

微信图片_20230403160232.png

厦门市科技创新大会现场。(市科技局 供图)

2022年至今,市科技局先后对接洽谈近20所高校院所,达成合作意向。目前已推动厦门市与中科院海西研究院、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厦门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东北大学等高校院所签订合作协议。

除了与高校院所签订框架协议以外,厦门市还与各高校的院士团队合作签约具体项目。其中包括引进北京大学院士团队设立厦门生物医药创新研究院;引进北京中医药大学院士团队设立厦门市中医药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院;引进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数字建造技术创新中心院士团队落地厦门市,设立“智能感知工程物联网(厦门)实验室”;引进天津大学脑机交互与人机共融海河实验室院士团队来厦设立“厦门脑机接口与智慧健康创新研究院”;引进武汉大学院士团队项目设立珞珈聚芯(厦门)集成电路研究院等。

微信图片_20230403160234.jpg

厦门生物医药创新研究院,将打造既具有自主研发和产业化能力,又具备引进转化国内外领先技术的平台载体,吸引国内外生物医药领域高端人才、创新成果落地厦门。

国家数字建造技术创新中心智能感知工程物联网(厦门)实验室,将在厦建设“双智社区”(智能建造+智慧运营)示范项目,推动相关应用场景落地。

珞珈聚芯(厦门)集成电路研究院,将在厦门科学城建设专业化半导体产业园,以专业化服务及半导体产业基金赋能方式,招引“雏鹰”“瞪羚”“独角兽”等企业来厦落地,形成覆盖完整集成电路产业链的综合型研发、转化基地,加速厦门市半导体产业资源集聚和产业集群发展。

构筑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新高地

在市校合作中,厦门市持续重点推进共建新型研发机构、推进成果转化、加强产学研合作、参与厦门科学城建设、加大人才引进与扶持力度等。

微信图片_20230403160235.jpg

为鼓励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各类主体在厦设立新型研发机构,厦门市出台了新型研发机构管理办法,市级新型研发机构最高可获6500万元资助;总投资超过1亿元的旗舰型新型研发机构可获最高1亿元资助,还可获得申报厦门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创新联合体、产学研项目等政策支持。

为推进成果转化,厦门市对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在厦设立技术转移机构,给予最高三年每年50万元运营经费支持。落地科学城的机构,扶持经费则提升到每年100万元。目前,西安交大、西北工业大学、中北大学等高校已相继在厦落地技术转移机构。

为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厦门市本地企业开展联合技术攻关、技术成果转化等产学研活动,市科技局结合实际不断修改优化高校科研院所产学研项目扶持方式。2021年修订后的产学研项目扶持办法新增了外地高校与厦门市签订市校合作协议,并在厦注册的新型研发机构,可等同于本地高校院所享受厦门市产学研项目补助政策。外地双一流高校直接转移转化至本地企业的项目,也可申请补助。

微信图片_20230403160236.png

银城智谷

此外,厦门市还持续推动市校合作项目参与厦门科学城建设,以“揭榜挂帅”等方式布局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应用场景示范项目,给予最高2000万元科技经费支持,促进科技成果、技术的系统集成与“熟化”转化,催生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全市一系列人才扶持政策先后出台,以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来厦创新创业。近期厦门市陆续出台加快推进国际化引才的系列政策,在厦创新创业人才可按规定享受资金、场所支持及个税、住房、子女就学、医疗保健等政策待遇,营造“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发展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