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关键字

厦门自贸片区一制度创新成果入围全国十佳

内容来源:厦门自贸区 时间: 2023-01-05

日前,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

在广州召开新闻发布会

发布了

《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蓝皮书

(2021-2022)》及“2021-2022年度

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十佳案例”

(以下分别简称为“蓝皮书”及“制度创新十佳案例”)

厦门自贸片区

新型离岸国际贸易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

成功入选

“制度创新十佳案例”

微信图片_20230105152600.png

这是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连续第七年对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效进行综合评估,并发布相关研究成果。据悉,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于2015年1月22日挂牌成立,是依托国家高端智库——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建设,以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为研究对象的广东省重点智库。

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鲁晓东介绍,为更多角度地展现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制度创新成果,研究院组织专家针对全国21个自贸试验区(54个片区)2021-2022年的制度创新成效,对全国自贸试验区(港)在过去一年里的优秀案例进行了评选。

微信图片_20230105152606.png

课题组根据“创新性”、“契合性”、“区域特色”和“完备性”四大原则,从“贸易便利化”“投资自由化”“政府职能转变”“金融改革创新”“法治化环境”五个制度创新领域,每个领域评选出2个,最终遴选出“2021-2022 年度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十佳案例”。(见表1)。

微信图片_20230105152609.png

作为本年度金融改革创新领域

“制度创新十佳案例”奖得主

厦门自贸片区

在聚焦新型离岸贸易业务、

解决离岸贸易的痛点和堵点等方面实践

具有代表性创新性

微信图片_20230105152612.jpg

为国家跨境供应链业务发展积累了经验

推动了外汇结算便利化改革和税制改革研究

与一般贸易和境内贸易的供应链形成互补

推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厦门自贸片区“制度创新十佳案例”:

新型离岸国际贸易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

境内主体开展离岸贸易的市场需求较大 ,但由于2018年之前境内税率高银行展业调查难、外汇收支不便等问题,导致许多境内主体不得不在境外设立特殊目的(SPV)公司开展离岸贸易业务。

针对这种状况,厦门自贸片区2018年

01.成立厦门市离岸贸易工作促进小组,创新政府与监管、银行联动机制,把好试验和推广服务关。

根据企业信用状况和经营实力,首批选取厦门建发、国贸、象屿3家离岸贸易业务量大、信用好、经验丰富的国有企业集团开展境内主体办理离岸贸易业务试点,形成经验后向全市复制推广,并不时解决离岸贸易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难点。

02.建立高效灵活的多层次风险防范体系,把好风险“底线关”。

在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指导下,实行“双承诺”“双备案”制度。一是由企业内部建立由董事长或总经理负责制的贸易风险防控体系,对离岸贸易业务实行专岗审核。二是由银行向外汇管理部门提交合规承诺书,履行“展业三原则”责任,保证业务背景的真实合理。三是鼓励国际贸易结算经验丰富、规章制度健全的银行率先参与离岸贸易结算业务,并建立行业自律机制。

03.出台离岸贸易业务扶持办法,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将离岸贸易地方经济贡献奖励给企业,提高试点企业将境外SPV公司的离岸贸易业务转回境内办理的意愿和积极性。 

04.获批成为新型离岸国际贸易试点地区。

自2021年6月,国家外汇管理总局批复同意厦门成为新型离岸国际贸易五个试点地区之一,新增全球采购、委托境外加工、境外承包工程第三国购买货物等业务形态。鼓励银行在坚守展业原则基础上,坚持“实质重于形式”自主决定审核交易单证的种类和形式,为合法合规经营企业提供新型离岸国际贸易服务。

显著成效

截至目前,已有30多家企业和11家银行开展新型离岸国际贸易业务。2021年离岸贸易外汇收支结算111.9亿美元、同比增长62.9%;2022年1-11月,离岸贸易外汇收支结算136.1亿美元、同比增长33.7%;累计完成离岸贸易外汇收支结算379.8亿美元,业务规模位居全国前列。

下一步,厦门自贸片区将

继续推动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试点落地

搭建离岸贸易信息共享平台

完善大数据应用场景

深挖新型离岸国际贸易品种和业务潜能

支持和培育更多贸易新业态发展壮大

稳步拓展离岸贸易业务规模

打造更多可复制推广的示范点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