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厦门要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就要加快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龙头企业是产业生态链条的核心,搞好制造业龙头企业发展的良好生态,则是发展制造业产业链的关键。
5月31日,市政协举行十四届三次议政性常委会会议,围绕“构建有利于成长出制造业龙头企业的良好生态”进行专题协商,市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和社会团体代表等从前瞻性规划布局、推动产业聚焦,高水平配套服务、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现代化,多方位优化供给、构建与产业紧密结合的创新生态,多领域加强合作、共同推动市场倍增扩容,着力发挥资本作用、促进制造业龙头企业和产业链培育等五个方面开展协商议政,为厦门建设有利于制造业龙头企业成长的高能级制造业生态圈建言献策。
大力扶持制造业品牌
市政协委员金牌厨柜家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潘孝贞
品牌样板工程扶持计划。启动制定柜橱及智能家居产业的样板工程计划,卫厨产业本身有很多的隐形冠军,具备非常强的实力,但是欠缺品牌打造。扶持卫厨产业打造品牌,力争把厦门打造成中国智能家居产业之都。
进行产品或品牌扶持计划申报制度。成立专家组,对列入厦门市的品牌扶持计划的企业进行评审认定,启动样板工程扶持,让政府投资的楼堂馆所、机场等建设项目,优先扶持采用本土品牌企业产品。
产业品牌评审要让企业家真正参与进来。发展先进制造业要有产业智囊团或者顾问团,除了专家学者,也要吸引有想法的企业家加入,因为只有企业家才知道企业发展的问题所在,才能有的放矢。希望真正有一批先进制造业的代表,能够参与金砖国家先进制造业的示范基地工作,给厦门有代表性的先进制造业企业品牌制造基地进行挂牌,起到示范交流作用。
厚植企业家成长沃土
市政协委员代表致公党厦门市委发言:刘军锋
厦门要借鉴深圳经验,厚植企业家成长沃土,为培育制造业龙头企业打好基础。从“不能”到“能”,推动各级部门深化主动服务意识。建立有效沟通,多渠道吸纳企业家意见。建议相关部门设立企业家信箱或企业家热线,向社会公布,并安排专人负责收集处理各类企业家意见建议,及时反馈和推动后续工作,不断吸纳汇聚企业家智慧。
优化机制措施,不断提升企业家创新环境。我市提出要进一步优化创新生态,把创新作为事关厦门发展成败的大事来抓,应有效落实要求,尽快完善企业科技创新相关机制。精心策划实施,着力培育企业家文化。建议我市从营造尊重企业家、认同企业家、追随企业家等良好氛围角度建设企业家文化。可考虑策划组织每年一度企业家文化周。发挥媒体矩阵作用,多维度多渠道宣传报道企业家;设立厦门企业家微信公众号,打造服务企业家的重要新媒体平台等。
发展高端海洋装备制造业
九三学社厦门市委专职副主委代表九三学社厦门市委发言:孙笑东
制定适合厦门市的、切实可行的、有持续发展力的海洋装备制造战略规划,出台促进和扶持本市海洋装备制造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和实施措施等。
开辟海洋装备制造产业基地或园区。在欧厝海洋高新产业园区或同安高新技术产业区开辟海洋装备制造产业基地或园区。吸引国内外海洋装备制造及其上、下游相关企业、科研院所入驻,形成海洋装备研发、设计、制造、测试、推广应用的产-学-研体系和产业链,使该园区或产业链成为推动厦门制造的基地。通过招商引资,打造特色海洋装备制造产业。聚焦海洋高端探测、监测设备,重点引进国内外现代海洋探测平台制造厂家,围绕智慧海洋建设的磁、电、声、光等高端探测器制造进行招商。整合省内资源,培育厦漳泉海洋装备制造产业链。厦漳泉协同发展海洋装备制造产业,形成以厦门为中心,研发、制造关键设备,厦门湾其他区域形成类似厦船重工的大型海洋装备制造产业链。
做大做强动力电池产业
市政协常委代表民革界别发言:程明
加大应用端需求布局。建议市级层面加大力度,引进或培育电动汽车重大项目,大力推进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电项目大规模开发利用和高比例储能配套,建设一批“光储充换一体化”示范工程,大力推进公共领域电动化,优先支持本地优质电池产能服务本地绿色发展,积极拓展动力及储能电池在船舶海工装备、工程机械、农业机械、港口机械等领域应用,支持相关集成产品的研发。
厦门市需要研究利用省内国资或民营资本力量,通过跨省乃至跨境方式整合核心矿产资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厦门可以依托福建省在清洁能源发电和供应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发挥“绿电”在招商引资方面的吸引力。建议优先围绕本地已有的电芯、正极材料和整车优势企业,加大扶持力度,做大做强,打造产业链影响力,树立厦门在福建省内产业链的链主地位,牵引省内其他企业与厦门形成联动。
加强生物医药科研成果转化
市政协委员代表农工党厦门市委发言:王斌
破解生物医药产业科研成果转化落地瓶颈,更好地培育发展生物医药产业龙头企业。加强统筹规划。发挥市科技创新委员会统筹领导作用,并聘任专家建立生物医药与健康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协调推动全市生物医药与健康领域科技创新发展。加强医企合作。建立工作专班和常态化对接机制,推进本地生物医药企业与医疗机构的深度合作。建设医学科研成果转化平台,试行科研医务人员短期脱产到企业开展科研成果转化的工作机制。
强化检测评审及注册服务。尽快建立福建省药品审评与监测评价中心厦门分中心职业化审评员队伍;争取在厦开展药械注册全面提速增效试点;建立全市生物医药产品注册指导服务工作站,加快产品上市;引导专业团队在厦建立生物医药产品国际注册指导服务中心;依托金砖国家创新基地建设,提供金砖国家药械注册指导代理及市场渠道拓展服务。
精准扶持龙头制造企业
市政协委员厦门强力巨彩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朱志强
结合厦门制造产业的定位与龙头制造企业的发展现状、龙头制造企业在该产业的地位,来制定有关政策。优先考虑总部在厦门的企业和在本地成长起来的龙头企业,聚焦他们的核心诉求,制定有针对性的精准扶持政策。针对制造产业及龙头企业的一些共性诉求,制定相关的“普惠性政策”。对于能够为该产业及龙头企业带来重大发展机会的特殊需求,特制定“特殊性政策”。如大力支持企业采用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标准实施技术改造等。
建议由政府搭台,加强厦门本地中职院校和企业的合作,借鉴江苏太仓“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既能解决企业员工技术提升的需求,又能促进本地中职院校学生的就业。企业需要的研发和高管人才,建议根据企业的纳税或产值给予企业一定的内部人才评选名额,由企业自行制定适用于本企业的人才评选标准,享受政府优惠政策。
打造青年友好型城市
市政协常委厦门融坤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莉
围绕青年的多元需求,构建青年乐居的活力型城市。把握好“产、城、人”的内在逻辑联系,构建青年有为的创新型城市。构建多层次和多维度的人才政策和青年培养计划,给予青年更多的机会和成长空间。不同群体的青年人(应届大学生、科研人才、青年创业者、民企二代、跨国公司和国企的年轻管理层)应该要有不同的政策和培养计划。
坚持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和用人单位公共形象,提升人才吸引力。最顶尖的人才和科学家是最难引入的,可以打造标杆,起到示范效应。充分挖掘自身优势资源。厦门的整体城市建设和环境在省内还是具有一定领先优势,如果能吸引更多省内其他城市的青年就业者和创业者,是最快吸引人才的方式。第二是吸引台湾青年,厦门是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第一站”,让更多的台企台胞在厦创业就业,也是吸引人才的重要路径。
发展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
市政协委员代表民盟厦门市委发言:郑安安
检验检测认证是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高技术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我市应抓住战略机遇,做大做强检验检测认证产业,更好支撑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出台全方位、成体系的产业扶持政策。市委、市政府明确将检验检测认证产业纳入重点发展产业,从投融资、落户补贴、税收优惠、成长激励、人才支持、科研支持等方面出台一揽子政策。
引导国有机构、民营机构错位发展。国有机构要加大投入力度,重点建设保障国计民生、维护市场秩序、支撑引领产业发展所需的公共检验检测能力。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检验检测行业,激活本土检验检测行业的活力和服务效率,提升新产品的检测能力,以满足市场新增需求。创建国家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示范区。鼓励检验检测机构聚集发展,培育一批龙头机构和知名品牌,提高区域辐射能力。吸引国内外知名检验检测机构入驻。
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市政协委员代表市社会发展研究会、市社科联发言:潘少銮
推进企业“上云上平台”。对于中小企业,应着重帮助其增强数字化转型能力,推动企业以较低成本获取和使用数字化资源,同时以共有云服务商强大的安全服务能力保障企业IT使用安全。推动智能工厂建设,制定“灯塔工厂”培育计划,打造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落地应用标杆。推动制造业“以企业为中心的大规模制造”向“以用户为中心的大规模定制”转型。
推进绿色制造和信息安全。为推进绿色制造,应引导制造业企业智慧能源升级。在现有基础上,增加屋顶光伏、储能、充电桩等设施,通过数字化智慧能源管理系统统筹协调能源管控,提高能源利用率,并在云端实现交易管理。同时特别关注数据时代带来的安全风险,引导企业构建包含信息安全组织、制度、管理、技术、灾难恢复体系和信息安全风险测评、评估机制等,切实提升制造业数字化安全的保障能力。
加大股权融资扶持力度
三棵树涂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裁兼财务总监代表民进厦门市委发言:朱奇峰
提升服务水平,进一步优化私募基金注册审批流程。明确私募基金注册审批条件及流程并通过官网公示办事指南;探索建设适合厦门本土的“基金注册服务审批系统”。
优化奖补举措,提升股权投资激励政策整体竞争力。提高私募基金产品落地奖励上限,加大对私募基金管理人高管奖励力度。适当提高股权投资基金对本地高科技制造业投资的经营奖励。探索出台针对非备案的普通投资合伙企业奖励政策等。聚焦重点产业,进一步增强政府产业基金引导功能。鼓励基金将投资的外地优质企业引进到厦门。建立政府(国有)投资基金对科创企业的投资规则,提高投资力度和精准度。打造对接平台,支持企业登陆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建立全市统一的政府股权投资基金信息交流平台,建立和完善科创企业库。发挥两岸股权交易中心、上交所/深交所厦门服务中心资本市场服务功能。
建设高能级产业生态圈
市政协委员代表民建厦门市委发言:杨帆
按照产业发展规律,逐步从引资补链强链向培育产业生态圈阶段过渡、转变,以“链主企业”引领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发展,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不断谋求产业发展层次递进,直至建立良好的产业生态。
不遗余力培育“链主”企业。在新一代主流显示技术、前沿战略材料等未来产业方面早布局,积极引进、打造“链主”企业,以设计、研发、技术标准等为优势,形成关键核心产业链乃至全产业链的控制能力。围绕“链主”企业打造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格局。以龙头企业引进培育和重大项目建设,推进产业不断强链、补链、延链,加强上下游企业深度合作。
积极部署创新链,促进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发展,打造高效的创新生态系统。探索更高级的产业组织形态,从产业链向产业集群组织转变。逐步推动建设一批具有空间上高度集中、上中下游紧密协同、供应链集约高效的产业集群。
【链接】
厦门市生物医药产业
进入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
厦门市是我国最早布局生物医药产业的地区之一,经过20多年培育发展,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集群已成为我市重点发展的千亿产业链群之一,进入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现有生物医药与健康领域企业1000多家,2021年实现产值915.83亿元,同比增长17.94%。
厦门动力电池产业取得重大进展
近年来,厦门市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在动力及储能电池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在电池及关键材料领域,中创新航、宁德时代等国际一线企业相继在厦门布局重大产业化项目并不断升级,海辰新能源等锂电新兴企业落户厦门,扎根发展;厦钨新能源、厦门厦顺等本土材料企业瞄准市场机遇,迅速拓展电池级材料的研发及产业化工作,占据了市场主动地位。
(引自大会发言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