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关键字

厦门重磅发布!努力建设共同富裕的先行示范市

内容来源:厦门日报 时间:2022-05-13

5月12日下午

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

“牢记使命 奋斗为民”

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

厦门专场举行

微信图片_20220513165424.jpg

市委副书记、市长黄文辉主发布,介绍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厦门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关情况,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吴子东,副市长廖华生参加新闻发布会。市领导就媒体记者关心的问题分别作了回答。省委宣传部部务会议成员、新闻发言人谢勤亮主持发布会。新华社、中新社、光明日报、中国日报、人民网、香港商报以及省属、市属等20多家媒体的记者参加。

微信图片_20220513165426.jpg

厦门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的第一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孕育地、萌发地、实践地。每逢厦门重要发展阶段和关键节点,习近平总书记都亲自为厦门把脉定向、掌舵领航。历届厦门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行,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记使命、感恩奋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

微信图片_20220513165427.jpg

10年间

全市GDP从2922亿元增加到7034亿元年均增长7.8%,增速居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

工业增加值

从1219亿元增加到2163亿元,年均增长7.7%

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

从739亿元增加到1530亿元,年均增长8.4%

常住人口人均GDP

从7.73万元增加到13.45万元

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分别从3.76万元、1.35万元增加到6.72万元、2.99万元,总量保持副省级城市前列

每年将70%以上的财政支出用于,提升社会保障水平、改善人民生活、推进共同富裕,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市民

主要有四个特点

一是社会事业高标准

微信图片_20220513165433.jpg

学生们在图书馆内进行阅读学习(厦门日报记者 林铭鸿 摄)

着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深入实施补短扩容行动,10年间新增中小学幼儿园学位30.49万个,今年将新增学位8万个,数量历年最多。教育均衡发展满意度、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成绩位居全国前列。全市高校20个学科进入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全球排名前1%,厦门大学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微信图片_20220513165434.jpg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管理师成为患者的“健康顾问”(资料图)

着力建设高水平健康之城,新增医疗机构1051个、医疗床位0.79万张、卫生技术人员1.92万人,分别增长85.2%、64.8%、89.7%,3家医院获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全国推广。居民平均期望寿命81.1岁,主要健康指标连续16年保持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较好水平。

微信图片_20220513165436.jpg

鼓浪屿(厦门日报记者 黄嵘 摄)

着力建设文化中心、艺术之城、音乐之岛,“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高甲戏《大稻埕》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影金鸡奖连续十年落户厦门。成为2023年亚洲杯足球赛举办城市之一,厦门国际马拉松赛跻身国际田联最高级别的“精英白金标赛事”。

二是民生保障高水平

微信图片_20220513165437.jpg

员工们忙碌在各自的岗位上(厦门日报记者 张江毅 摄)

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城镇新增就业223万人,帮助失业人员再就业86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医疗、基本养老、工伤、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增加177万人、146万人、113万人、110万人,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基本养老保险综合参保率均位居全国前列。

微信图片_20220513165438.jpg

市民在思明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打乒乓球(本报记者王协云 摄)

居家养老实现全覆盖,成为全国养老服务综合改革、国家级医养结合“双试点”城市。

三是市民生活高质量

微信图片_20220513165439.jpg

洋塘保障房片区(厦门日报记者 王火炎 摄)

探索形成住房保障“厦门蓝本”,累计配租配售各类保障性住房11.09万套(间),保障人数超21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现应保尽保。

微信图片_20220513165440.jpg

在杏林大桥、海堤上穿梭的和谐号动车与地铁一号线(本报记者 黄嵘 摄)

深入实施“提升本岛、跨岛发展”战略,岛内外一体化加快推进,建成区面积增加141.2平方公里。

微信图片_20220513165441.jpg

海沧隧道(厦门日报记者 王协云 摄)

市民出行便捷,空港跻身全球机场百强,远期规划旅客吞吐量8500万人次的翔安新机场正加快建设,海沧隧道、3条轨道交通等跨岛通道建成通车。

微信图片_20220513165443.jpg

厦门山海健康步道林海线东山水库节点(厦门日报记者 王协云 摄)

生活环境优美,高标准实施蓝天、碧水、碧海、净土四大工程,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位居全国前列,垃圾分类工作在全国考评中保持第1,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位居全国前列,生态文明指数全国第1,先后荣获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

四是城市文明高素质

微信图片_20220513165444.jpg

在公共场所为市民服务的志愿者(厦门日报记者 林铭鸿 摄)

坚持创建为民、靠民、惠民,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六连冠”。

大力开展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建设,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全市实名注册志愿者92.8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7.6%。

微信图片_20220513165445.jpg

交警在路面指挥交通(厦门日报记者 黄嵘 摄)

平安厦门建设不断深化,获评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荣获全国综治最高荣誉“长安杯”。

下一步

厦门将深入践行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努力使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把厦门建成共同富裕的先行示范市

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会上

这些市民关注的问题

有答案了

问:习近平总书记在任福建省省长期间,希望厦门成为“生态省建设排头兵”,在金砖厦门会晤期间高度赞誉厦门是“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厦门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有何经验成效?

答:厦门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萌发地、孕育地和实践地,习近平总书记在厦门工作期间,亲自推动筼筜湖综合治理。在任福建省省长期间,要求厦门成为“生态省建设排头兵”。历届厦门市委市政府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行,一任接着一任干,使生态美成为厦门的烫金名片。今天的厦门,就如习近平总书记赞誉的那样“抬头仰望是清新的蓝,环顾四周是怡人的绿”。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位居全国前列,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优于全国水平,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位居全国前列,生态文明指数全国第一,先后荣获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等称号。

微信图片_20220513165449.jpg

筼筜湖(本报记者 黄嵘 摄)

一是注重建章立制。在全国最早推出地方生态立法、垃圾分类立法,至今颁布50多个生态地方性法规规章。专门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主任的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实行最严格的环评审批、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等制度,制订比国家标准更严格的大气、水污染物排放地方标准,率先开展“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把六成以上的陆域面积划入生态控制线,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刚性管理、长效治理新常态。

二是注重重拳治污。高标准实施蓝天、碧水、碧海、净土四大工程,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比如,针对污水处理能力不足问题,厦门市深入实施“三个一百”行动、城市正本清源和农村雨污分流,目前污水日处理能力超190万吨,至今年底将超过200万吨,完成正本清源改造159平方公里,完成631个农村自然村生活污水提升工程。

三是注重保护修复。实施岸线、海岛、湿地、海湾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开展大规模海域退养清淤,累计修复岸线30公里、沙滩130万平方米,中华白海豚保护经验成为全国标杆。开展森林生态修复造林,加快公园绿地改造提升,舍得将价值超过200亿元的40公顷滨海土地划为珍稀鸟类栗喉蜂虎保护区。目前,城区步行500米有休闲绿地,15分钟可到公园,深受市民赞誉。

四是注重监督管理。充分发挥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监督作用,专设投诉中心和举报电话,严肃查处破坏生态违法行为,形成政府引导、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的生态环境保护格局。

面向未来,厦门将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有信心有能力让厦门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常在,清水绿岸、鱼翔浅底常在,碧海银滩、海豚逐浪常在,田园相依、百姓安居常在。

问:教育是国之大计,事关千家万户,厦门在补短扩容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将采取哪些措施?

答:教育事关千家万户。因此,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厦门要花最大的力气优先抓好。党的十八大以来,厦门围绕确保“有学上”,保证有充足的教育资源,满足就学需要,和力争“上好学”,大力提升教育质量,两方面同时、持续发力,取得了较好成效。据有关机构评价,厦门基础教育群众满意度,持续保持在全国38个主要城市前列。

微信图片_20220513165451.jpg

幼儿园组织学生参加课后服务兴趣课程。(本报记者 林铭鸿 摄)

一是加快扩容增量。2012年以来,连续实施两轮的“学校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每年新、改、扩建一批学校和幼儿园,全市共新建成425个中小幼项目,新增学位30.49万个。仅2021年,就新建成中小幼项目48个、新增学位5.1万个。在此基础上,厦门将继续加大力度,力争到2025年新改扩建中小幼项目360个左右、新增学位32万个,随迁子女在公办校就读的比例保持在92%以上,幼儿在公办园就读的比例达到55%以上。

二是推进优质均衡。为解决厦门岛内与岛外、城市与农村教育质量差距问题,实施了名校跨岛、开放提质、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提升三大行动。厦门一中、厦门双十中学、厦门外国语学校、厦门实验小学等名校,到岛外举办了实质性的分校。同时,培养了240多名教学领军人才和乡村市级骨干教师,建设了43所智慧校园,实施了“互联网+农村教育”,确保农村孩子同步享有优质教育资源。今年,又开展了名师出岛行动,组织名师、名校长,帮助岛外的学校和教师提高整体素质。

三是落实公平入学。从2014年开始,实行随迁子女积分入学制度,凡是取得居住证,并连续在所在区居住6个月以上的,都可以参与。每年有近2万名随迁子女,通过积分入学免试就读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小学。同时,实行包括民办学校在内的免费义务教育,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据统计,近5年,全市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就读公办学校比例保持在70%左右、享受免费义务教育的比例约92%。

问:长期以来,厦门优质医疗资源不足是市民普遍关注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厦门在提高医疗水平、方便群众就医方面采取哪些好的措施,健康厦门建设取得哪些成效?

答:党的十八大以来,厦门以建设高水平健康之城为目标,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牵引,突出“扩增医疗资源,提升服务水平”两大主题,深入实施健康厦门战略。居民主要健康指标连续16年保持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较好水平,平均期望寿命10年间从78.98岁提高到81.1岁,群众健康获得感持续提升。主要下功夫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看好病、少看病”四个方面问题。

微信图片_20220513165452.jpg

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图源医院)

第一,着力解决“看病难”,扩增医疗资源,优化便民服务。近年来,建成投用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弘爱医院、心血管病医院等一批高水平三级医院,新建扩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站点24个,持续打造市民“15分钟健康圈”。厦门在全国率先建成市民健康信息系统,全市各公立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实现影像共享、互认调阅、看病就医“一码通”,门诊就诊环节从11个缩减为4个,等候时间缩短2/3。全国率先推出老年人听得清、看得懂、办得好的医保“智能适老”服务。针对“一人住院,全家受累”,探索推行无陪护服务,解除重患家属“帮不了、耗不起”之忧。新生儿参保报销实现“秒批”,开发小程序打通医院、税务、公安信息通道,办理时限从60天缩短至5分钟。以慢性病为突破口推进分级诊疗,开展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15个慢病规范管理、基层首诊。建立大医院专科医师、基层全科医师、健康管理师组成的“三师共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探索出具有厦门特色的分级诊疗模式,构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居民健康管理体系。2021年全市基层医疗机构门诊量1858.9万,比2012年增长96.3%;居民在基层首诊意愿达92.83%,签约居民满意率96.69%,基本实现“小病在社区”。

第二,着力破解“看病贵”,降低药耗价格,减轻患者负担。落实国家、省组织的13批次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使用,中选产品平均降价超50%,国谈药采购量增长近2倍,去年减少群众支出4.3亿元。全国首创“总额预算下点数法(DIP)”,促进医疗机构主动控费,把有限的医保基金用在“刀刃”上,基层医疗机构门诊费用增幅从42%锐减至3%,住院费用增幅下降近10%,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改革红利。在全国率先建立费用保障型全门诊统筹制度,所有病种在门诊都可纳入统筹,避免小病大治、挂床住院,本市参保人住院率8%,远低于全国16.3%平均水平。建立医保智能身份认证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有效破解冒卡、空刷等难题。大力打击欺诈骗保,2021年追回医保基金6762.4万元,守好群众看病“救命钱”。

第三,着力实现“看好病”,提升技术水平,打造医疗高地。2015年率先探索“市校合作、高位嫁接”提升医疗水平的新路子,与国内高水平医院合作,同质化引进医疗技术、管理制度和医学人才,先后获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3家,其中复旦中山厦门医院为全国首家挂牌。这家医院三、四级手术占比超过70%,填补了厦门乃至全省52项医疗技术空白。同时,厦门加大医学研究中心、临床重点专科建设,设立名医工作室43家,国内知名专家定期来厦坐诊,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有优质医疗服务,部分病种实现“大病不出市”。

第四,着力争取“少看病”,实施防病策略,完善公卫体系。在全国率先开展高危人群肺功能筛查和40岁以上重点人群大肠癌免费筛查,建成三级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和海陆空立体医疗救援网络。为适龄在校女生免费接种Ⅱ价宫颈癌疫苗,妇女“两癌”筛查率98.9%,妇幼卫生指标位居全国前列。围绕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强力推进17个专项行动,为95%以上居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在全国率先推行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对外开放,每年举办各类群众体育赛事活动800多场次,参与人数80多万人次。我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42%,城乡居民国民体质合格率91.2%,在全省居于领先水平。

问:厦门作为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文化建设是其中重要内容,请问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在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厦门有哪些特色、亮点和成效?

答:党的十八大以来,厦门大力加强文化建设,特别是去年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把建设“文化中心、艺术之城、音乐之岛”,作为厦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有力推进了文化强市建设,大大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微信图片_20220513165453.jpg

第3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典礼现场。(厦门日报记者 郑晓东 摄)

一是文化服务体系健全,群众享有率高。厦门以建设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抓手,先后建成闽南大戏院、嘉庚剧院、海峡大剧院和福建省单体面积最大的图书馆等一批重大文化公建设施。市区两级公共文化设施设置率达100%,“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基本实现全覆盖,实现社区公园500米以内全覆盖、广播电视“村村通”全覆盖、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全覆盖,每万人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2000平方米,公共文化设施人均享有率居全国前列。

二是文化产品供给丰富,群众获得感强。全市国有文化单位年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3000多场次、公益惠民演出700多场次、公益电影放映7500多场次,年均免费服务市民群众达1600多万人次;成功举办三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配套金鸡评奖颁奖,开展1700多场次电影文化活动;精心打造“海峡两岸文博会”“鼓浪屿音乐节”等60多项文化品牌活动,这些都为群众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厦门理论宣讲轻骑兵”拥有700多支理论宣讲小分队,每年有4000多人参与基层宣讲工作,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同时,地域文化优势彰显,全市有文物保护单位250处、涉台文物古迹89处、非遗保护名录和传习中心59处、登记备案的博物馆12处,红色纪念场馆和革命遗址94处,年均接待参观人员1000多万人次。

三是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支撑力量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不断丰富,产业发展是重要支撑。2021年,厦门全市文化企业总数2.3万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560家、营收1614亿元,增加值占GDP的5%,形成了影视、网络视听、数字内容与新媒体、创意设计等一批重点产业。特别是以金鸡奖落户为契机,影视产业迅速发展,全市影视企业达2131家,总注册资本110多亿元,仅去年就备案电影剧本147部,涌现出《山海情》《绝境铸剑》等一批优秀影视作品。同时,还拥有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国家文化出口基地、中国智能视听产业基地等9个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和园区、22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产业聚集度较高、发展后劲较足。

问:一直以来厦门农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居全省第一,在推进乡村振兴、实施共同富裕方面有何经验做法?

答:虽然厦门城镇化率较高,农业产值占比较小(仅占GDP0.4%),但还有147个村庄和52.3万的乡村人口。党的十八大以来,厦门坚持以城促乡、城乡统筹、共享发展,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全市农民收入从2012年的13455元增至2021年的29894元,持续位居全省第一,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从2.79缩小到2.25,努力做到共同富裕路上一个都不掉队。

微信图片_20220513165454.jpg

翔安区内厝镇塘头村农田(厦门日报记者 王火炎 摄)

一是做好“富”的文章,让农民的家底更加殷实。大力实施“党建富民强村”工程,创新实施资源开发、资产经营、合作共享、入股分红等发展模式,深化“国企+村集体经济”合作,全市村集体经济平均收入从2012年的106万元提高到2021年的235万元,增长122%。大力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现有农民合作社1530个,是2012年的2.9倍;合作社成员数23604个,是2012年的2.1倍;平均年经营收入160万元,比2012年增长45.5%。大力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程,健全农村基层劳动保障服务体系,突出外部帮扶与自主就业、转产与就业、自主创业与带动就业有机结合,2012年以来共发放27.48亿元社保补差,吸纳22.22万农民转移就业。

二是做好“美”的文章,让农民的家园更加宜居。强化规划引领,实现全市城镇开发边界外92个村庄规划全覆盖。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实现乡镇每万人3-4座公厕,村村至少一座水冲式公厕,农村公厕管养纳入城乡环卫一体化,农村村容和环境卫生状况考评优良率达100%。全市行政村垃圾分类覆盖率达100%,在全省率先实现所有村庄生活垃圾有效治理全覆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成效在2021年全省评估中唯一获评优秀。陪伴式乡村运营服务典型经验做法获得农业农村部交流推广,首创乡村振兴动线建设工作机制在全省推广。

三是做好“优”的文章,让农民的生活更加和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让村民享受到优质普惠的公共服务。2021年,全市建制村通硬化路率100%,通公交100%,自来水普及率超过95%,农网供电可靠率达99.99%,实现农村地区光纤100兆全覆盖。实施名校跨岛发展战略,一批名校岛外校区建成投用,在全省率先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实现全覆盖,实现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医保服务一体化。在全省率先实现镇(街)、行政村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和农村幸福院全覆盖。

问:厦门民生兜底保障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有何特色做法和成效?

答:厦门被誉为高素质高颜值的城市,同时也是最温馨的城市。最温馨主要因为厦门有坚实的民生保障工作基础。

微信图片_20220513165455.jpg

深田社区打造近邻小广场(厦门日报记者 郑晓东 摄)

一是以“近邻”模式为抓手,夯实民生保障工作基础。“近邻”模式围绕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通过党建引领,促进居民与居民、居民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之间,就地就近就便、共建共治共享。该模式打通党群关系“最后一米”,有效破解了当代社会人际陌生化、组织碎片化带来的治理难题,已向全国推广。深入开展“近邻敬老、近邻医疗、近邻扶幼、近邻济困、近邻助残、近邻文化、近邻育德、近邻关爱”八个方面行动,让城市更美好、人民更幸福、生活更便利、社会更和谐。厦门市先后荣获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市,连续六届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正在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

二是以“爱心厦门”建设为载体,建立民生保障工作机制。大力实施爱心助残、爱心敬老、爱心济困、爱心扶幼、关爱特殊岗位工人“五大行动”,健全爱心结对、爱心捐献、爱心志愿服务、爱心文化“四项机制”,让“爱心之风”充满整座城市。目前,全市共建有47家“爱心屋”,实现镇(街)全覆盖,为主安排残疾人就业。发动党员(党支部)结对帮扶残疾人8000多名、5000多户。建设交通、环卫工人“爱心驿站”808个,让特殊群体得到特殊关爱。设立“爱心厦门”专项基金。发动社会捐赠,五年来募集款物近30亿元。

三是以“互联网+”为手段,提高民生保障工作效率。强化科技支撑,建成“智慧民政”“智慧救助”“智慧养老”“智慧殡葬”等平台。在全省率先实现低保、特困供养和临时救助标准城乡一体化,10年来累计支出救助资金10多亿元,全市低保标准和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标准均居全国前列。在全国率先实行公办养老机构“公建民营”运营模式,实现城乡居家养老全覆盖。“智慧殡葬”被列为全国殡葬综合改革试点优秀案例。厦门市先后被确定为全国养老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城市。

问:厦门住房保障体系有着“蓝本”之称,请问厦门在这方面有哪些亮点?有何经验做法?

答:厦门是全国最早提出“社会保障性住房”概念的城市,出台了全国第一部住房保障地方性法规,探索形成符合厦门实际、分层次、全覆盖的住房保障政策体系,被称为“厦门蓝本”。“十三五”期间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0.3万套(间)、约占同期住房供应总量的1/3,至2021年底累计配租配售各类保障性住房11.09万套(间),保障人数超21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现应保尽保。

微信图片_20220513165456.jpg

祥平保障房地铁社区一期(本报记者 林铭鸿 摄)

一是多层次覆盖。兼顾低中高收入群体,满足长短期需求,分层施策、分类保障,租售并举推出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保障性商品房、人才住房等多种类型,延伸覆盖在厦无住房家庭、中等收入“夹心层”等更多群体,符合条件的在厦无住房家庭、高层次人才分别可按市场价4.5折购买保障性商品房、人才住房,新来厦就业创业大学生可享受保障性租赁住房“五年五折”租金优惠,努力实现人人有房住。

二是多渠道供给。坚持政府和市场协同发力,实现多元投资、多渠道供应,公租房、保障性商品房、人才住房主要由政府投资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以国企和社会投资为主,允许利用集体发展用地建设、非居住存量房改建、产业园区配建等多种方式拓展房源供应,鼓励国企或其他企业参与投资建设运营,大力培育发展住房租赁市场。

三是高品质建设。鼓励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采用先进理念、技术及工艺,优化户型结构,强化质量监管,多个项目获得鲁班奖等国家、省级优质工程奖。坚持周边配套与保障房同步规划、建设、交付,优先落地交通、教育、社区服务等公共配套,确保“住得好”。创新推出地铁社区保障性商品房,目前已交付1.19万套,成为全国保障性住房建设领域的亮点工程。

四是制度化保障。持续优化金融、土地、财税等配套政策,保障性住房供地比例不低于15%。建立“信息化管理、配租配售公开、多级审核公示”工作机制,完善准入、使用、退出工作流程,确保分配公平公正。

下一步,厦门市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住房保障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坚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加快构建更加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十四五”期间计划新增保障性住房供应29万套,确保人民群众“住有所居”,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