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为落实招商项目资源要素服务全周期融合要求,市资源规划局联合市商务局打造“线上+线下”的招商服务模式,搭建了招商项目资源规划要素保障服务线上平台,组建线下服务专班与服务团队,齐头并进跑出加速度。
厦门市招商项目资源规划要素保障服务信息平台从招商云图、项目云库、智能遴选、政策管理、案例助手等方面提供“线上+”招商服务。目前,平台已初步上线,在全市推广。
一是绘制招商云图。
一图总览“9+6”的可供招商地块与楼宇空间,即9平方公里成熟用地、6平方公里备选用地、可供招商的存量楼宇空间,实现从“项目找地”到“地等项目”再到“地找项目”的转变。同时,对全市的土地、产业、经济、人口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
截至目前,全市成熟招商地块共249幅、可用面积为726.69公顷;全市备选招商地块共188幅、可用面积为632.86公顷;全市可供招商办公楼宇面积约573万平米、可售套数29630套。
招商云图
二是搭建项目云库。
对接市商务局的招商引资平台,摸清招商项目用地需求底数,建立资源规划和招商项目联动清单,搭建项目云库,全面记录、提前介入、服务调度招商项目进展情况,实现全市招商项目“一本账”。
招商云库
三是打造遴选工具。
在招商项目前期准主动介入,构建“智能选址”与“空间遴选”场景,辅助空间匹配,提前研判项目空间合理性、用地合规性、合法性等情况,辅助招商人员和招商企业精准研判。
这个遴选工具有三个特点:
1.空间合理性,精准服务招商。
构建从服务意向选址、键入遴选指标、生成评估报告、推介政策案例全过程的遴选场景。在意向选址环节,通过智能选址、用地拾取、上传边界等方式实现招商项目“优选”用地空间,更加集约、高效用地的同时,打造更为便捷、舒适的营商环境。
2.用地合规性,综合评判项目落地可行性。
从合规性、用地审批、规划设计条件、政策条款4个维度搭建16个通用指标、8个专用指标,细化项目落地刚性与弹性要求,全面评估项目落地可行性。
3.项目合法性,智能研判空间底线与政策红线。
以城市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产业准入标准等约束性指标作为项目落地可行性的重要规则,要素保障程度作为优先用地的排序规则,以固定投资、土地产出率等政策条款及容积率、建筑系数等规划条件作为项目准入规则,从而智能评估落地可行性及存在问题,并提出遴选建议,为遴选项目“把脉问诊开良方”。
智能遴选-拾取地块
智能遴选-遴选指标选择
智能遴选-遴选结果生成
四是建立政策管家。
汇集招商项目国家、省、市及各部门涉及资源规划要素保障相关政策文件,提取政策关键词,从产业引导、集约用地、土地市场监管、乡村振兴等方面为政策贴上标签,辅助快速查询索引。
政策管家
五是建设案例推送。
将近三年已落地招商项目土地出让合同与监管协议纳入平台,为一线招商人员商洽土地条款提供参考。
案例推送
【相关新闻】
为招商保驾护航
市资源规划局成立资源规划要素保障服务中心
为进一步强化招商保障服务能力,市资源规划局在已组建的机关和各分局招商要素服务专员团队基础上,组建土地、规划、数字招商、企业服务等四个保障小组,服务部门和企业,从规划编制、土地出让、数据挖掘、智能服务、资金平衡和测算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专业服务。其中,土地要素保障小组承担部门与企业沟通桥梁;规划要素保障小组提供规划专业指导服务;数字招商保障小组通过信息化手段,开展数据挖掘、智能服务;企业服务保障小组摸清企业需求,协助企业算好“经济账”。
通过组建这些专业化高素质小组,保障招商项目全周期各环节具备专业队伍对接能力,并根据企业需要提供全程指导或代办服务。例如,某重大高科技项目,计划在第三季度开工,第四季度投产。以往,产业项目从项目启动到土地挂牌平均需要3-6个月的时间,且该项目还涉及用地性质调整等问题,按照往常的做法,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额外的时间。为此,相关单位提出申请,希望加快推进项目落地的需求。市资源规划局“特事特办”,通过要素服务中心各小组协调推进,积极协调项目涉及规划和用地方面的问题,在半个月之内就完成了提请决策的前期准备工作,企业确确实实感受到了市资源规划局服务重大招商项目的决心。
自资源规划要素保障服务中心成立以来,共保障重点招商项目落地22宗,土地面积125.3公顷,服务企业68家。
市资源规划局综合处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