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关键字

创新创业:千帆竞发逐浪高

内容来源:厦门日报 时间:2021-11-01

  蒸镀机、曝光机……近段时间,厦门天马显示科技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项目正在进行核心设备搬入,“计划明年一季度实现生产线全线贯通。”天马微电子执行副总裁、天马显示科技总经理王磊表示。 投产后,这个厦门史上投资最大的单体高科技制造项目,产能规模将跻身全球前三,助力厦门做大做强平板显示产业。

微信图片_20211101161509.jpg

图片来源:天马微

  持续巩固疫情防控向好态势的鹭岛,创新创业的“鼓点”越敲越密,鹭江两岸追风逐浪、千帆竞发。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进,这座胸怀大海的城市交出一份高素质创新创业之城的厦门答卷—— 今年上半年增长15%,增速在全省和副省级城市中均排名第2位,6项主要指标增速位居副省级城市前列,19项指标增速领跑全省,顺利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敢为天下先”的厦门,靠什么在高质量发展走前头?在大与小、新与旧、长与短的选择和变化间,厦门给出了思路和答案。

微信图片_20211101161510 拷贝.jpg

大与小 ——产业之优

  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厦门地域狭小,但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居全国前列。

  厦门面积只有1700平方公里,相当于福建省一个中等县的面积。产业空间有限,曾制约着发展。

  但如今,厦门产业的“大”与“强”有目共睹。

  纵深推进跨岛发展,构建大厦门格局,这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拓展,更为城市转型和产业发展打开大门。围绕重点发展的千亿产业链群,厦门瞄准产业链龙头企业、世界500强、中国500强等企业精准发力,中航锂电、天马第6代柔性AMOLED、浪潮、海辰锂电池等百亿量级项目相继落地。

微信图片_20211101161511.gif

  大企业群峰竞秀,“小巨人”异军突起。

  10米左右,这是市场上常见蓝牙耳机的接收范围;30米以上,这是惟贝特企业级无线耳麦的接听距离。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外居家办公兴起,惟贝特的出口订单量成倍增加。”惟贝特总经理范向斌表示,目前公司产品在全球的市占率排名第三。

  在另一个细分领域——胶黏剂,韦尔通也做到了极致,与华为、小米、oppo等知名品牌建立长期合作,在电子胶黏剂领域成为国内第一、全球前三。

  打造全链条培育体系,“十三五”期间,厦门累计培育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222家次,实现净增加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280家。厦门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近七成。

微信图片_20211101161512.gif

  抓大扶小、聚合链条、做强集群,“巨无霸”光彩夺目,“隐形冠军”层出不穷,“厦门制造”的新高度持续刷新。全球每100枚LED球泡灯中,就有30枚由厦门制造;全球第一支戊肝疫苗,世界第三支、国内第一支宫颈癌疫苗均出自厦门;厦门触控屏模组研发生产基地全球最大……厦门这座“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不断增添成色。

  2020年,厦门以占全省1.4%的土地面积,创造出全省14.5%的GDP、26.2%的财政收入和近50%的外贸进出口,土地产出率3.76亿元/平方公里,每度电创造GDP21.90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2015年的9.93万元提高到2019年的14.27万元。这些指标在全省以及全国大中城市保持前列。

微信图片_20211101161513.jpg

新与旧 ——结构之变

  不断涌现的新动能,正从多个维度重塑经济增长格局、深刻改变生产生活方式,成为厦门高素质的标签。

  这一转变,来之不易。

  厦门以港立市,外贸依存度高,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产业结构以“三来一补”为主。当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势在必行。事实上,作为经济特区,厦门经济转型开始比较早,当前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厦门更是加快转型步履,坚持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微信图片_20211101161514.jpg

  但,调结构、转动能,谈何容易?

  新动能从来都不是“天上掉下的馅饼”,它在“蛰伏”,需要激发,需要培育。

  不久前,海沧生物医药港获授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生物医药是一个科技密集型的行业。”厦门海沧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晔说,海沧生物医药港在经历了最初的创业阶段后,现在进入了2.0版,涌现出一批国内高水平的创新产品和优势企业。

  从无到有,从小到强,10多年来,厦门生物医药产业走过了一条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轨迹。

微信图片_20211101162539.jpg

  志坚者,不以艰险而止。持续精耕、久久为功,这是一种路径。还有一种“打法”,是倚重招商引资,实现强链补链延链。

  招大引强,招优引新,不断提升服务配套供给能力和水平。今年1-6月,全市新增落地项目6129个,计划总投资1.1万亿元,其中落地高能级项目245个,发展能级不断换挡升级。一个个硬核项目落户厦门,开启的不仅仅是厦门新旧动能转换的新格局,更是这块充满创新创业创造热情的大地,敞开胸襟、主动融通世界的自觉担当与作为。

微信图片_20211101161515.jpg

  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新产业、新模式、新产品发展迅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厦门产业基础呈现高级化,产业链迈向现代化,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入选2020年度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州)。

  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厦门生物与新医药、集成电路等保持年均增速超过15%。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7%左右,形成了光电、软件、生物与新医药、电力电器、钨材料、视听通信等6个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平板显示、计算机与通信设备、金融服务、软件信息等9条产业链群(产值)规模超过千亿元。

微信图片_20211101161521.gif

  求变、求新的步伐未敢停歇。“十四五”期间,厦门还将持续培育最前沿、最具创新性和颠覆意义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柔性电子、第三代半导体、航空航天、智能制造装备等未来赛道。

  这一战略抉择,将为厦门找到一把通往未来的新钥匙。

短与长 ——创新之力

  创新是经济发展第一动力。锚定创新,厦门不断发力,补短板、锻长板,齐头并进。

  在厦门大学翔安校区地下10米,有一个近乎“无声静止”的世界——无噪音超精密实验室里的振动小于数百纳米/秒,可在纳米尺度下开展新一代能源器件等研发。这个嘉庚创新实验室已形成20余类共60余项高新技术成果。

  补足创新资源短板,厦门加快建设重大创新载体,提升创新链能级。能源材料省创新实验室(嘉庚创新实验室)已启动建设,生物制品省创新实验室已通过专家论证,同时厦门还引进落地11家国字号科研院所和头部企业新型研究院项目,新增9个国家级创新平台。

微信图片_20211101161522 拷贝.jpg

嘉庚创新实验室

  除了用心“补短板”,厦门还用劲“锻长板”。

  经过多年的持续打造,厦门营商环境走在全国前列,2020年18个指标全部获评“全国标杆”。日前,厦门在全国率先研究出台《厦门市包容普惠创新专项提升实施方案》,“以此为新起点,厦门将大力提升宜居宜业品质,推动营商环境水平整体提升,打造营商环境‘升级版’。”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

  厦门自贸片区是厦门最具创新活力的区域之一。挂牌以来,自贸片区累计推出472项政策措施,其中全国首创111项。商事登记改革“一照一码”、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多规合一”……一批改革创新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或被学习借鉴。

微信图片_20211101161523.gif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厦门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打造创新平台、完善创新服务体系。从自贸片区、自主创新示范区,到工业园区、“双创”平台,联结政府、企业、高校、科研、创客等资源,为企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供良好环境。

  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全市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预计达3%,居全省首位、副省级城市前列;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7.93件。“十三五”期间累计16项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培育出国产首支宫颈癌疫苗、全国首辆商用级无人驾驶巴士等一批厦门标志性自主创新成果。

微信图片_20211101161524.gif

  创新,是这座美丽花园城市在新时代下昂首阔步前进的重要基因,也正在成为这座开拓进取的特区城市在新起点上再次扬帆的动力源泉。

  就在去年,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创新基地建设在厦门正式启动,奋力扛起这一重大历史使命,厦门将谱写出高素质创新创业之城的新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