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关键字

跨岛发展,一区多园 火炬高新区实现产业体系向新兴产业转型

内容来源:厦门日报 时间: 2021-05-12

  产业发展是城市空间布局演进的强劲动力。而实践证明,跨岛发展“一区多园”的厦门火炬高新区不仅在空间上逐步拓展,更实现产业体系向新兴产业转型。

  2005年,经国务院批准,厦门火炬高新区“扩容”为13.75平方公里,成为全国仅有的几家面积不降反升的国家高新区之一。

微信图片_20210512155222.jpg

2005年8月,厦门火炬(翔安)产业区一期95幢通用厂房全面开工。图片来源:火炬高新区 

  在“跨岛发展”的引领下,火炬高新区首次出岛,吹响“二次创业”的号角,重点开发建设火炬(翔安)产业区。从“一张白纸”上建立起来的火炬(翔安)产业区,一开始就担负起打造“工业发展的启动器、吸附器”的使命。

  “金戈铁马,狂飙突进”。说起火炬(翔安)产业区开发建设的场景,火炬人至今仍心潮澎湃——50天,仅仅1200个小时,保质保量完成了涉及16个部门至少要140天才能完成的活;不到180天,94栋现代化标准通用厂房拔地而起……每一次创举背后,是火炬高新区的机制创新、协同作战。

微信图片_20210512155223.jpg

火炬(翔安)产业区高新技术企业集聚。

  回忆起“二次创业”的岁月,火炬高新区原党工委书记杨金兴说,火炬高新区内部始终洋溢着一种“狼群”的气氛,只要上级部门一声令下,工作人员就会对工作目标进行“合围”,像狼群一样相互协作、紧盯目标不放,锲而不舍地完成任务,部门通力协作,不仅没有相互推诿,还主动把手伸出去,提前介入,提前看材料,晚上不仅经常连续开会,即使停电也会点着蜡烛将会开完,错过吃饭时间在那时候更是司空见惯。

  产业成链

  抓龙头铸链条 培育千亿产业链

  岛外新跨越的“画作”构图完毕,上色在即。火炬高新区瞄准平板显示产业,发挥对台优势,引进全球前三的平面显示器制造商友达光电。友达光电的到来,很快掀起“雁阵效应”,吸引冠捷科技、宸鸿科技、晶宇光电、达运光电等一批平板显示企业集聚火炬高新区。2011年,平板显示领军企业天马也落户火炬(翔安)产业区,在此建设国内第一条、也是全球第二条厦门天马第5.5代LTPS(低温多晶硅)生产线项目。

  “友达光电从建设到投产只用了半年时间,比原本预计的三年时间整整提前了两年半,这也让友达光电能够在产品市场占有率上取得先机。冠捷电子在厂区建好后,从设备进驻到液晶电视出口仅仅用了3个月。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正因为火炬高新区的全体员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通过高标准高质量的服务得到了企业家们的认可和赞许。”在杨金兴看来,火炬高新区的高效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平板显示产业的“加速跑”。

微信图片_20210512155225.jpg

火炬高新区企业冠捷科技生产车间。厦门日报记者 张奇辉 摄

  而“企业成群、产业成链”的发展思路,亦使火炬(翔安)产业区成为产业的“聚宝盆”。2014年,火炬高新区平板显示产业成为我市首条千亿产业链,火炬高新区连续蝉联“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电子信息(光电显示)”五星级园区。而火炬(翔安)产业园形成的产业集群理念也从那时候起一直延续至今,成为火炬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没有当时平板显示产业打下的基础,就没有今天集成电路产业等产业链群的延伸、扩展。”在业内人士看来,平板显示产业如同一条金丝串起众多产业,为火炬高新区发展数字经济集聚了丰富的上下游业态。

  产城融合

  以产促城  以城兴产

  火炬高新区“跨岛发展”的故事还在精彩上演。如今,穿梭于厦门东北部的同翔高新城,最常见的景象是吊臂挥舞、机械齐鸣,一座产城人融合的新城正在加速崛起。同翔高新城,横跨同安、翔安两区,规划面积46.8平方公里,是厦门火炬高新区未来发展的主战场,将为我市先进制造业发展提供新的舞台。

  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同翔高新城地处内陆,而厦门岛外新城多数是沿海而建。显然,这是厦门以产业引领,加快海岛型城市向海湾型生态城市转变的生动写照。

微信图片_20210512155226.jpg

图片来源:天马微电子

  5月7日,总投资480亿元的天马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项目主厂房完成封顶。这一“超级工厂”是国内最大、最先进的AMOLED单体工厂,建成后将助推我市平板显示产业链代际升级。不仅仅是天马,近年来,中航锂电、海辰新能源等高能级项目相继落户同翔高新城。园区还加速各层次人才保障房建设,积极引进名校落地办学,加快城市功能聚集,一幅“以产促城、以城兴产”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而位于集美新城的厦门软件园三期,已成为软件与信息服务企业的热土。这个面积10平方公里的园区目前集聚产业员工近4万人,入驻企业2600多家。园区正深化布局5G、人工智能、信息安全等前沿产业,通过建设与招商同步推进的方式,打造产城人深度融合的典范。

微信图片_20210512155227.jpg

软件园三期。图片来源:厦门信息集团

  如今,随着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创新基地落户厦门,同翔高新城、厦门软件园三期分别被赋予打造金砖创新基地制造业、数字经济起步区的新使命,这是跨岛发展火炬故事的又一个新开端,火炬人已整装待发。

  【声音】

  李秀记(厦门市委原副书记、厦门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

  秉承火炬精神 把握发展机遇

  三十年来,火炬高新区始终走在服务厦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前列,在经济特区产业转型升级进程中起到了强有力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可以说,“火炬”二字已经成为一个标杆,深深烙印在特区发展的历程中。

  火炬高新区立足“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理念,为特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发挥了示范和引领的作用。火炬高新区的诞生、发展和壮大,离不开国家科委(今科技部)、省、市领导的高瞻远瞩、高度重视和支持,也得益于初心不忘、始终用创新眼光谋发展的“火炬精神”。

  秉承这种不断创新的火炬精神,火炬高新区多年来顺应形势新变化,发展形成“一区多园”布局,推动园区经济集约式发展、跨越式发展,率先成为福建省首个千亿元开发区,2020年创造出超3000亿元产值的奇迹。

  希望火炬高新区把握新发展阶段下的新发展机遇,不忘作为高科技园区不断创新的初心,以实际行动当好厦门“两高两化”城市建设的排头兵。

  杨金兴(厦门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火炬高新区原党工委书记)

  引领产业转型 增添强劲动能

  火炬高新区的成立,对厦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均起到强有力的作用。我认为大致可以将30年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1991年成立到2000年前后,这一阶段可以称为“启动期”,火炬高新区为厦门高新技术的引进起到示范作用并推动厦门产业转型升级。第二阶段是2000年到2010年,这一阶段火炬高新区是厦门经济发展的“排头兵”,高新技术企业持续发挥经济效益,质量和数量均实现大幅提升。第三阶段则是2010年至今,火炬高新区对厦门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龙头作用,落户火炬高新区企业总数超过一万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20余家,去年火炬高新区整体产值突破3000亿元,为厦门的经济发展增添了强劲动能。

  在下一个十年里,希望火炬高新区能够准确把握新时代的经济发展脉络,明确未来高新技术走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牢牢把握高新技术产业核心技术,继续弘扬特区精神、火炬精神,以更加开放、更加创新、更高质量的服务推动火炬高新区发展壮大,把火炬高新区建设成为具有一流影响力的区域创新中心核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