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火炬大学成立后承办的首个品牌活动——新工业革命论坛昨日举行。论坛以“数字化转型再塑产业核心竞争力:大趋势与新抉择”为主题,由厦门市人民政府和新开发银行主办,兴业银行厦门分行协办。厦门火炬大学的顾问、合作伙伴代表齐聚一堂,围绕主题分享观点,展开研讨,并为厦门火炬大学发展建言献策。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辉跃,副市长张志红出席论坛。
中共厦门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李辉跃代表主办方致辞。图片来源:厦门火炬大学
作为我国第一所高新区平台型产业大学,厦门火炬大学坚持产业需求导向,着力打造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和创新创业摇篮、高新产业新型智库和招商引资高端平台,以及国际产业交流平台。此次携手新开发银行举办新工业革命论坛,旨在聚焦数字化转型热点问题,促进产业经验交流分享,助力金砖创新基地建设。作为一所“融入在企业里、离市场零距离”的大学,厦门火炬大学的“学生”是园区的产业人才,通过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服务园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
诺贝尔奖获得者、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费尔普斯先生从美国发来视频主旨演讲。图片来源:厦门火炬大学
诺贝尔奖获得者、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埃德蒙·费尔普斯通过视频的方式,在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并对厦门火炬大学的成立表示祝贺。他说,中国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迸发出巨大的活力,想让创新的浪潮源远流长,必须坚持自主创新,并通过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社会基层的创新欲望。
新开发银行副行长马斯多普代表主办方致辞。图片来源:厦门火炬大学
新开发银行副行长马斯多普在致辞中对厦门火炬大学的成立,以及厦门火炬高新区未来发展规划表示赞赏。他说,绿色发展是大势所趋,厦门应把握这一机遇,携手各方合作伙伴,推进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期待厦门火炬大学能在绿色发展以及其他重要的发展领域贡献力量。
【声音】
国家知识产权局原局长、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理事长田力普:
知识产权应深入融合到创新主体的发展进程中
田力普围绕数字经济中的知识产权机遇,分享了自己的看法。他说,数字经济中最重要的基础设施是互联网,互联网是指数级竞争,一个产品如果比竞争对手强10%,那么,在网上就要乘以百倍、千倍。“同样的,知识产权在线下遇到了诸多问题和挑战,那么,在互联网上,这些挑战也将十倍、百倍地放大。”
如何推动互联网知识产权保护和创新?田力普说,首先要创造和运用,知识产权应该深入融合到创新主体的发展进程中。其次要进一步加强制度供给,加快制度变革,针对网络条件的特点,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和执法模式与方法,以“快速反应、准确判断、维护公平、利益平衡和服务发展”为目标,以法律、规章、政策为基础,调动互联网各参与方的力量,建立网络攻坚知识产权新秩序、新规则。
再次是“文化”。田力普说,近几年来,创新文化、知识产权文化、网络文化正在相向而行、逐渐融合,形成一种新的文化。他表示,相信未来这种文化将继续以更大的广度和深度传播。
北京大学国际经营管理研究所所长张国有:
数字化改革要下沉到底
张国有围绕“数字技术基础上的经济社会转型”,分享了他一年多来在企业、政府、学校、乡村等地调研的体会。他说,当今世界的大势是“经济和社会朝着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方向发展”,不同国家以各种方式来做数字技术方面的研究、开发。这其中的关键因素是“人的数量、人的素质和发挥人的能力的机制”。机制非常重要,如果机制不合理,前面两个因素就难以发挥作用。
张国有说,在数字化渐成大势的背景下,中国完成了两大积累,一个是互联网的发展,一个是数字国民的增长。尤其是数字国民的增长,为数字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而放眼未来,要持续推进数字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数字技术基础打好后,中国的发展潜力无量。
“数字化改革,不能浮在上面,要沉到乡镇、沉到村里、沉到社区里,把市民、村民用数字串联起来,这样数字化改革才可以下沉到底。”张国有说。
中欧论坛创始人高大伟:
厦门火炬大学应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
“我第一次来到厦门是在2002年,当我第二次来到厦门时,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厦门的变化,由此感受到了中国的复兴。”高大伟以“引航复杂世界”为主题,强调在复杂的世界大环境背景下,人获取信息、知识的能力在不断增强,人们需要做的是不断加强学习。
高大伟表示,厦门火炬大学可以关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命题,目前,世界人口总数即将达到80亿,人口增长和绿色发展是未来的一个大趋势,人类平均寿命的增长将为部分企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想象力;厦门火炬大学还应该在定义和建立智慧城市中扮演重要角色,火炬高新区企业要加强与外国企业的合作,共同助力厦门智慧城市建设;同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一个人加上一部手机,连接互联网后就能成为一个独立的“媒体”,这促使厦门火炬大学相比于传统大学,要更加注意思考如何同步开展线上线下教学。
戴尔科技集团全球执行副总裁、大中华区董事长兼总裁黄陈宏:
发挥自身优势 为厦门火炬大学提供全面支持
“厦门火炬大学的成立在全国的国家级高新区中是一个创新,我相信厦门火炬大学未来将服务于厦门的数字化转型,服务于数字经济乃至整个产业经济的发展。”黄陈宏说,“戴尔科技集团愿意融入这所新型园区大学,将我们的理念、管理、技术和人才开放分享,为园区人才资源升级提供全面支持和协助。”
在新工业时代,大数据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黄陈宏表示,当下,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往数字化方向进发,对企业来说,数字化可以大大减轻成本,增加生产力;而数字化转型做得好的企业,未来不仅能够生存,而且更有机会取得发展。
黄陈宏说,戴尔科技集团依托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拥有最完整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将在支持政府战略方向、释放数字化转型整体实力、加大本土产品创新、加强数字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助力中国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中国中小企业和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
和君商学院院长、和君集团董事长王明夫:
厦门火炬大学要充分考虑技术、产业、资本的课程设置
“铁路的发展史告诉我们,仅有技术,是建不起铁路的,还需要钱,如果没有资本市场的集资功能和风险分担功能,建设铁路几乎是人类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王明夫在演讲中以铁路的建设历史为例,从铁路产业史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技术、产业、资本三个维度都不可或缺。
王明夫认为,人类的科技进步史、产业兴衰史、资本浪潮史,犹如鸡生蛋、蛋生鸡,相生互动,推动着人类经济和社会的演变。在已经到来的新工业革命中,没有技术一切无从谈起,没有产业则技术无从发展,而资本市场是新工业革命的心脏,资本市场还是新工业技术产业化的制空权。
王明夫表示,厦门火炬大学未来在课程设置上,要充分考虑技术、产业、资本三个维度的课程搭配,让厦门火炬大学培养的人才,能够真正擎起新工业革命的“火炬”。
【相关新闻】
产学研“最强大脑”加入厦门火炬大学
我国第一所高新区平台型产业大学——厦门火炬大学有了强大的师资库和智囊团。
5月10日,在厦门火炬大学承办的新工业革命论坛上,海内外近三十位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接过聘书,正式成为厦门火炬大学顾问。同时,厦门火炬大学与18家高校、机构和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厦门火炬大学的顾问、合作伙伴代表齐聚一堂。厦门日报记者 张奇辉 摄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建设厦门火炬大学,既是厦门火炬高新区以建设30周年为起点,抢占产业机遇,为高新区乃至全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活力和韧性的必然要求,也是厦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深化产教融合,以及建设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创新基地,推进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
厦门火炬大学以服务国家战略为主线,以推进创新创业创造为主题,以赋能实体经济为主业,努力实现“建成企业领军人才及隐形冠军成长摇篮、产业人才培养基地、产业变革新型智库、创新创业发展论坛和国际产业交流平台”等五大目标。其创办,从根本上是服务于园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在前期筹备阶段,厦门火炬大学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充分挖掘顾问团队和合作伙伴潜力,初步搭建具备一定规模和较强影响力双师型师资库。而在运行模式上,厦门火炬大学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从一开始就朝着建设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小而美的平台型数字化大学努力,着力打造扁平而高效的学习型、服务型组织。
厦门火炬大学的“小目标”也已排定:推动产业与教育深度融合,推动产业交流合作逐步深化,尽快建立健全学校治理机制。厦门火炬大学将重点聚焦火炬高新区五大主导产业以及新兴产业,形成以精品课程体系为核心的供给清单,企业既可以“点菜”,也可以享受“定制化”课程服务。厦门火炬大学还将持续拓展“朋友圈”,主动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等事关促进国家开放发展和国际交流合作的战略议程,力争在产业智库和国际化平台建设方面尽快有早期收获。
厦门市领导与厦门火炬大学顾问及合作伙伴代表合影。图片来源:厦门火炬大学
在治理机制的建立健全方面,厦门火炬大学将大胆探索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治理机制;积极探索开放教育资源,完善注册学习和弹性学习制度,畅通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转换渠道,力争在高新区率先建成“学分银行”,为终身学习模式创新做出贡献。
【相关】
新工业革命论坛圆桌会议
嘉宾畅谈 产教融合
本报讯 (记者 吴君宁)技术变革和经济发展,催生教育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昨天下午,新工业革命论坛举办以“产教融合,创新发展”为主题的圆桌会议,嘉宾们阐释观点深入探讨,并围绕“如何建设厦门火炬大学”提出建议,分析其面对的机遇和挑战。
进入数字经济与产业升级时代,与企业关系密切的产业园区,如何通过培训体系提升人力资本价值,赋能企业,实现价值共创?许多嘉宾一致认为,教育机构的定位以及机构之间加强协作交流十分关键。
法国里昂商学院副校长王华教授主持以“产教融合、创新发展”为主题的圆桌讨论。(图片来源:厦门火炬大学)
中欧论坛创始人高大伟提议,应更关注教育机构的国际性和相互之间的互补性,建立起一个协同发展的教育平台,打造创新创业生态圈。香港科技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齐晔提出“小平台大网络”的理念,他认为,平台和网络的作用同样重要,平台不应是独立的,而要通过互联网相互打通,未来香港科技大学将与厦门火炬大学进行更多具体项目、战略层面上的合作。
“火炬大学的定位应该是产业、高校具体对接的桥梁。”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厦门理工学院等高校的学者表示,院校之间的合作可以探索更好的培训模式,双方结合后把职工培训、提升送到企业,坚持产业创新导向为企业赋能。
不少企业家也通过分享经验提出对厦门火炬大学建设的期待和建议。麦思博(厦门)软件技术有限公司的代表刘富强表示,期待厦门火炬大学服务于产业升级加速,培育孵化面向未来型的新兴产业,同时针对企业创新中的痛点难点,更多服务于关键岗位的技术人才以及新产品研发效能提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