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关键字

央视点赞:厦门全国首创“e政务”自助服务新模式

内容来源:厦门日报 时间: 2020-08-24

“回顾厦门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的历程和取得的成就,政务服务出现的一系列变革,正是这座城市创新基因的一个缩影。随着越来越多的事项可以‘24小时不打烊随处办’,甚至‘秒批秒办’,我们有理由相信,厦门这座城市的营商环境将会越来越好,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和吸引力也会不断得到提升。”在对厦门‘e政务’30分钟的深度报道中,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经济半小时》主持人在节目中如是说。

8月21日晚,《经济半小时》栏目播出 “厦门e政务:办事真方便”的专题报道,报道评论指出,“以人民为中心,就应该这么办!”营商环境是一个城市的软实力,提升政府政务服务水平,是优化营商环境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近年来,厦门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提升政务服务的智能化、便捷化水平。

时间要回溯到2017年9月,市公安局、市行政审批管理局在全国首创了厦门“e政务”政务服务自助新模式。通过研发应用支持“刷脸办事”的多功能、综合性自助服务一体机,采用以进驻24小时社区便利店为主,以政务服务窗口、人流密集场所、企业园区为辅的建站模式,在全市建成300个“e政务”便民服务站。

优化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营商环境更好,带来的是城市更好的发展环境,人民更强的幸福感、获得感。近3年来,厦门“e政务”汇聚了12个部门113项业务,上线以来办件量已超过220万件,成为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助力优化营商环境的一个亮丽品牌。特别是今年疫情防控期间,在避免政务大厅人群聚集、确保审批服务不中断、助力企业复工复产等方面,“e政务”发挥了重要作用。

厦门“e政务”通过自助服务实现了“小切口、大效果”,多部门“零成本”共享减少了重复建设,节省财政开支数千万元。依托便利店开展政务自助服务的经验做法,更被商务部在全国推广。这一政务服务新模式,也是市公安局、市行政审批管理局多年来始终坚持恪守服务于民的初心,立足窗口特色和优势,优化提升政务服务,助力厦门市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重要成果。


>>相关新闻

厦门全国首创“e政务”自助服务新模式

12个部门113项业务,市民、企业可以24小时随处办,“e政务”上线以来,这台“小机器”已经办理220万件业务。为解决传统政务服务模式中存在的实体政务窗口路途远、政务自助终端功能单一、网上办事实名认证难、全流程办事难等问题,市公安局、市行政审批管理局在全国首创“共建共享”“社会化建站”“刷脸办事”等自助服务新模式,让厦门“e政务”成为“好用、管用,群众也爱用”的政务服务平台。

微信图片_20200824165922.jpg

张奇辉 摄 

推行社会化建站模式

群众企业政府实现三方共赢

厦门是著名的旅游城市,常年位居全国热门旅游目的地前列。游客来厦住酒店,需要出示本人身份证件才能登记入住,然而经常有外地游客忘了随身携带身份证件,特别是自驾游或者随行的小孩容易出现没带身份证或户口本的情况。

以前,碰到类似情况,酒店工作人员需要带着游客,专程前往辖区公安派出所窗口办理临时身份证明,十分不便。现在,没带身份证件的游客只要走到酒店边上的便利店,在厦门“e政务”便民服务站上花2分钟就能办好。

微信图片_20200824165924.jpg

“e政务”自助服务机

厦门“e政务”便民服务站主要采用社会化建站模式,全市共有93个站点建在社区便利店内。政府部门负责提供自助终端设备,便利店则免费提供场地、网络及现场人工服务。见福便利店京华大厦店内就布有一台“e政务”自助机,这家便利店周边仅宾馆旅店就有9家,临时身份证明是这台“e政务”自助机办理频率最高的事项。厦门“e政务”不仅方便了前来使用“e政务”的游客和市民,还能给店里带来实实在在的人气和收益。

据统计,该店“e政务”站点现在每天服务群众在80人次以上,店里的营业额相比于“e政务”入驻前提高了10%。厦门“e政务”社会化建站模式,真正实现了群众、企业、政府三方共赢。

员工“足不出厂”办政务

疫情期间扩充涉企事项助力复工复产

作为厦门市大型工业科技企业、平板显示产业的核心企业,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是“e政务”进企业的首家试点,2018年10月,厦门“e政务”便民服务站进驻宸鸿科技湖里第二厂区。因实际应用效果很好,应宸鸿科技要求,厦门“e政务”又相继在其湖里第一厂区、集美厂区和翔安厂区设置了站点。

从厦门“e政务”入驻宸鸿科技首个厂区以来,22个月共为企业员工提供服务4.2万人次。员工足不出厂可随时办理居住证、社保、公积金等业务,有效避免了员工因办事请假扣工资、企业因岗位临时变动影响正常生产等问题。一台小小的机器大约为企业避免因为减产造成的损失达350万元,创造了10倍以上的社会效益。

微信图片_20200824165926.jpg

疫情防控期间,厦门“e政务”主动作为,开发接入更多涉企事项,有效助力企业复工复产。今年以来,厦门“e政务”主动对接厦门海关、市市场监管局、市生态环境局等部门开发新事项。特别是新开辟的“外贸专栏”,涉及4个部门15项服务外贸企业事项,助力企业复工复产作用明显。如今年3月接入的“原产地证书打印”功能,惠及全市外贸企业近5000家。上线以来已出证近7000份,涉及出口货值约3亿美元;厦门电子口岸数据中心首创的“关数e”(企业信用评估系统),让外贸企业只需凭企业通关记录,即可获取授信额度,并向银行申请低息贷款,助力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e政务”实现“机器换人”

将有望成为中国第一代“政务机器人”

厦门市积极响应中央部署,大力推动以“一网三端”(PC端、移动端、自助端)为代表的“不见面审批”。“自助办”作为“不见面审批”的重要一环,在疫情防控期间的服务优势得到了显著发挥。“e政务”自助终端成为基层“一站式”综合便民服务平台,将审批服务延伸到镇街、城乡社区,实现就近能办、多点可办、少跑快办。有效减少疫情期间人员聚集风险,提升了政府服务效能,助力疫情防控工作。

微信图片_20200824165927.jpg

“e政务”运维中心

如今,“e政务”已汇聚公安、社保、医保、公积金、海关等12部门的113项高频事项,对接国家、省、市16个政务平台,通过数据共享,实现一站通办。一台机可以办理跨部门不同业务,90%以上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全流程办理、结果“立等可取”。300台自助服务终端等于增设了300个无人政务服务窗口,每台设备相当于2-3名窗口工作人员的办理量,好比全市增加了约700名工作人员,实现“机器换人”。

“一网三端”的大力推行,让市行政服务中心政务窗口由成立之初的320个减至180个,这有效地减轻了政务窗口的工作压力,提升政府服务效能,大厅也不见了排队的长龙。

目前,市公安局、市行政审批管理局、厦门熙重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与联想集团合作,依托联想人工智能研究院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自然语言交互、远场背景人声消噪、知识图谱构建等多项国际领先技术,研发在便利店、政务窗口等嘈杂环境下的政务服务语音交互和多轮对话系统。同时,赋予自助机强大的自我学习能力,解决在零语料或少语料的情况下正确提供办事导服的难题,以实现人工智能与政务场景的深度结合,力争将厦门“e政务”打造成“会认人脸、会说话交流、会自我学习,有政务大脑”的中国第一代“政务机器人”。

【数据】

厦门“e政务”累计为群众节省办事成本1.1亿元

疫情发生后(1月23日-7月31日),“e政务”已服务群众65.8万人次,即便受疫情影响仍较去年同期(45.2万人次)提升了45.6%。目前,厦门“e政务”每日服务群众稳定在7000人次以上,并创下了10085人次的日办件量新高。

微信图片_20200824165928.jpg

市民在使用“e政务”自助机。

大量的“自助办”服务,既减少了疫情防控期间人员聚集风险,又有效减轻了窗口压力,提升了政府效能,为疫情防控贡献了重要的力量。上线以来,“e政务”已办理各项业务220万余件。按每名群众前往办事窗口耗时半天、产生误工费和交通费50元计算,相当于累计为广大群众节省了110万天、1.1亿元的办事成本。“24小时不打烊随处办”真真正正变成为老百姓办实事,助推企业发展。这既是保障民生,也是优化营商环境,切实提升了城市核心竞争力和吸引力。

【链接】

厦门“e政务”发展历程

2016年5月,“刷脸”技术刚刚起步,公安部第一研究所将厦门作为公安部“互联网+”可信身份认证平台的首批试点城市之一。于是,市公安局联系厦门见福便利店,希望可以借鉴日本、香港等国家或地区的经验,在见福社区便利店内合作开展警务自助服务。

根据市公安局的设想,在社区便利店内利用“刷脸认证”技术,搭建厦门“e警务”便民服务站,“先接入几项公安业务,找3至5个便利店做试点,效果不错再立项推广。”一开始,这就是厦门“e警务”便民服务站的小目标。

2016年底,厦门市政府向全市征求厦门为民办实事工作计划,市公安局上报了“e警务”的建设思路,对此,市政府十分认可,但认为不能只提供公安服务,而是要打造一个集合多部门业务的综合自助服务平台,于是“e警务”变成了“e政务”。最终,厦门“e政务”便民服务站(一期)试点建设项目纳入2017年厦门市为民办实事工作,计划当年在全市建设50个试点。2017年9月底,首批厦门“e政务”便民服务站在10家见福便利店内正式启用,至此,厦门“e政务”便民服务站建设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从此开始不断“发力加速”:2017年底50个站点、14项政务服务、3家合作建站单位、年办理业务6万件;2018年底200个站点、53项政务服务、33家合作建站单位、年办理业务26万件;2019年底91项政务服务、53家合作建站单位、年办理业务105万件;2020年300个站点、113项政务服务、86家合作建站单位、已办理业务93.1万件。

当前,厦门“e政务”已成为深化“放管服”改革、助力优化营商环境的一个亮丽品牌,2019年,厦门“e政务”政务服务新模式项目在福建省改革创新项目评审中获得第一名,依托便利店开展自助政务服务的经验做法被商务部在全国推广。2019年8月,福建省审改办专门发文在全省复制推广,目前已在福建省九市一区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