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厦门火炬高新区企业玉晶光电正式复工。作为手机镜头领域的领军企业,玉晶光电拥有近万名员工。非常时期,这家高新技术企业跟往常有何不同?如何确保防控和生产“两手抓”?13日上午,记者来到火炬园内的玉晶光电进行采访。
三重关卡守大门
公司研发动态管理系统
记者提前一天跟公司做了预约。战疫期间,所有外来人员进入玉晶光电厂区需填写一份《外来人员个人身体健康承诺书》,并加盖所在单位公章。
红外线感应体温
上午8时40分,将承诺书递给工作人员并经审核确认后,记者来到玉晶光电厂区大门外的等候区。这时,最后一批上班员工陆续来到等候区——玉晶光电应对疫情将上班时间改为8时、8时30分、9时,员工三批分流进厂。
进入厂区大门,必须经过三重关卡:首先是针对人群的红外线体温测试仪,保安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如果出现体温过高者,屏幕会显示红色色块;接着是一对一测温,四名保安分列四个闸口用额温枪逐一测量进厂人员体温;最后,是人脸识别环节,员工暂时摘去口罩,系统根据后台大数据,确定是否开闸放行。
大数据人脸识别系统
“春节期间,我们就按照市应对疫情工作指挥部、火炬高新区管委会等部门的指导意见,通知所有员工通过手机端进行健康情况登记,所有的数据都实时汇入后台系统。”玉晶光电行政处经理张云魁介绍说,这套数据系统由公司IT人员提前一周开发而成,为便于管理,系统还设立“红白名单”动态管理,来自疫情重点地区的返工人员、出现异常症状的人员、与疫情重点地区人员有过接触的人员等均被列入“红名单”,暂缓返厦、入厂。
督导员24小时值守
实时监测工人体温
“嘀嘀”,所有员工进入厂区后,还要打卡考勤——这也是疫情防控的一环。张云魁说,如果出现“红名单”员工打卡的情况,系统将自动发出提醒,督导小组成员将执行异常处置程序。“这主要是防止人脸识别系统出现误检漏检的情况。”
在玉晶光电生产车间,督导员检测员工体温。
13日是玉晶光电复工第四天,返岗率达50.3%。记者在厂区内看到,明亮的无尘车间里,自动化设备高速运转。工人们身着防尘服、戴着口罩在设备前忙碌着。其间,一位戴着红袖章的工人走到每位工人身旁,用额温枪为他们测量体温。“这是我们的督导员,每2个小时就会对工人进行一次体温测量,每4个小时进行数据录入。如果出现体温异常的情况,会自动被列入“红名单”,同时把工人送往医务室。”玉晶光电生产三部经理刘国华介绍说,厂区内24小时都有督导员值守,负责现场秩序和工人的身体监测。
食堂餐桌设挡板
秒变“迷你包厢”
临近中午,工人陆续下楼用餐。为避免食堂人多,公司把原来5批的用餐人员分成8批。食堂的餐桌都安装了挡板,将一张餐桌隔出八个小格,一眼望去,像是一个个迷你包厢。入座后,工人之间保持两个小格的距离。
员工餐厅的餐桌上使用挡板分隔,一人一格用餐
“把餐桌用挡板隔一下,利于防控的同时也能节约一些空间。”玉晶光电作为市“三高”企业,在防控疫情紧要关头,充分展示其开拓创新能力,网上热传的“食堂吃出考试的感觉”给了他们设立挡板的灵感。“因为时间紧,一些供应商没上班,最后我们决定用制作广告展板的KT板来做挡板,经济实惠且易于加工。”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用好大数据、‘红白名单’等手段,在做好疫情防疫工作的前提下,组织员工返岗,恢复产能。”据介绍,预计到2月22日,公司返岗率可达70%,复工人数约5700人。
记者手记>>
用心用情
捍卫员工健康
电梯门一关,轿厢内传来消毒水的味道。一转身,大家被眼前的一幕逗乐了——用来按电梯的牙签组成一个可爱的刺猬图案。这也是采访玉晶光电给我留下的印象——硬核中带着温暖。
“大数据+人脸识别”、实施动态管理的“红白名单”、“迷你包厢式”的食堂餐桌……这些防控措施,流淌着关爱,是对每一位员工负责、对企业负责、对社会负责。正如玉晶光电在防范目标中写的:“我们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共同捍卫员工的健康,共筑公司的安全”。
硬核的背后,是擅于创新解难题。比如,在原有人脸识别门禁系统上,加装一个联动“红白名单”的大数据程序,把住防疫的第一道关口;巧用KT板制成餐桌挡板,避免员工集中就餐可能带来的感染风险;扩充督导队伍,加强现场管理……
当前,如何在复工复产过程中做好防疫,对各家企业都是一个课题。玉晶光电的做法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