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扫二维码,进入“i厦门”登记信息;轻触手机,完成口罩购买预约;通过线上“零接触”问诊,减少交叉感染风险……
厦门市打响疫情防控阻击战以来,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已成为市民熟悉的生活场景。
而在看不见的“云端”,海量数据正不断地碰撞比对,生成一份份数据分析报告,服务于精准防疫和科学决策。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厦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中央、省委的决策部署,科学运用大数据,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各部门在市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通力合作,以大数据+防疫,筑起安全“防护墙”,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多渠道摸排 织密大数据网络
“您好,请出示您的入厦信息登记二维码。”昨日,在火车站、机场等各个出站口以及高速公路收费站等处,工作人员不断提醒入厦人员,通过“i厦门”微信公众号登记入厦信息,出示二维码、测量体温后方可出站。
工作人员在厦门机场进站口为旅客测量体温
随着返程复工高峰的来临,新冠肺炎防疫工作面临新挑战,由市工信局牵头,厦门市迅速推出并启动厦门市新冠肺炎监测溯源(防控大数据)系统,入厦人员网上登记正是该系统的一项应用程序。所有分散于各站口的入厦人员登记信息,如涓涓细流,汇集到同一个数据池里。
作为城市的细胞,社区是防疫大数据的另一个重要入口。每天,在厦门各社区,工作人员都会对所有进出小区人员进行体温测量,并依托基层网格人员信息摸排系统,对新返厦人员信息进行详细登记,通过“大数据+网格化”筑牢防疫战线。
信息的登记收集,多渠道的线索摸排,都为疫情防控提供了精准的“靶向”。据市工信局介绍,依托厦门市新冠肺炎监测溯源系统,全市已形成一张大网,在口岸、酒店、工厂、学校、社区等摸排点实时进行信息收集上报,并同步与疾控监测、医疗机构系统数据互联汇聚,实现对疫情全流程监管,形成闭合式管理体系,全力阻击疫情。
巧用大数据 找出密切接触者
“有武汉接触史的A在公共场所遇到素昧平生的B,A不知道B的存在,B也不知道A的存在……”在网上热传的“ABCD疫情传染矩阵”中,B被视作隐患最大的一批人,没有人知道谁是B,而如果居家的D一出门,就有碰到B的可能性,成为同样具有隐患者(新B)。
市公安局指挥情报中心通过大数据排查助力疫情防控。(厦门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黄嵘 摄)
“时间就是生命,越早确认密切接触人员的健康状态,疫情就能越快得到控制。大数据技术的运用,有助于帮助我们找到B和新B群体。”厦门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如果仅仅靠患者个人回忆,无法准确锁定密切接触人群,其后续情况也难以追踪,而大数据的运用解决了这一“痛点”。
记者了解到,自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以来,厦门市通过交通、通信、公安等多部门的大数据联动,对与疫情相关的人员、车辆等数据信息进行分析,构建了密切接触人群的网络图谱。借由图谱,相关工作人员可迅捷追踪到密切接触人群的活动和健康情况轨迹信息,及时做好隔离和提醒工作,大大提升了防疫时效。
在发热疑似人群的精准管理中,大数据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厦门市已建立门诊发热人群管理、院中诊疗管理,疑似病例报告处置等子系统,保障全过程医疗救治的健康事件精准管理。患者一进入医院,从门诊到住院,从疑似到确诊的全过程都有记录,做到有迹可查。
通过大数据分析,形成地区发热病人监测、疫情监测等统计信息,为疾控机构开展工作提供及时、可靠、有效的数据,从而促进了全市的高效防控。
“零接触”问诊 防范交叉感染
只需点点手机,便可以不出家门实时对话社区医生——春节期间,厦门市卫健委的两个微信公众号“美丽厦门·智慧健康平台”和“厦门i健康”,上线“抗击新冠肺炎”专题,全市39个社区、千名家庭医生为需要问诊的市民提供发热咨询。
厦门市卫健委的两个微信公众号上线“抗击新冠肺炎”专题为市民提供发热咨询
一直以来,厦门致力探索“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的模式,在这个非常时期,大数据+互联网的功效得到了充分发挥。
“运用原来的平台,及时提供线上发热咨询,来社区面对面就医的患者数量明显少了,减少了交叉感染的风险。”开元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胡国彬告诉记者,线上的“零接触”问诊,既解答了市民的疑问,又缓解了医院门诊压力。
胡国彬的微信界面中,置顶的是“i健康智能助手”。“这么做是为了能第一时间阅读到系统发来的消息。”他说,社区所有的医生每天都会登录这一平台,确保尽快回复市民咨询。此外,胡国彬还和同事们通过平台为辖区内慢性病患者线上续方,“居民申请续方,我们会将药品快递到家,让他们安心在家,共同抗疫。”春节期间,仅开元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有80多位居民使用线上续方功能。
线上发热咨询,通过大数据的汇总、分析,还有另一重功效。厦门市卫健委基层卫生健康处工作人员表示,如果居民陈述的病征符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症状,线上的家庭医生便会将情况第一时间反馈给卫健部门,由市疾控中心做相应处理,“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更及时、有效地控制疫情扩散。”
借力数据分析 做好资源配置
2月11日上午,禾缘社区的王志铭根据中签的提示信息,拿着身份证来到居家附近的夏商民兴超市购买口罩。现场秩序井然,很快他就凭号买到了口罩。他将这一幕发到朋友圈,点赞厦门的口罩预约。
为保障口罩供应,稳定口罩购买秩序,守护民众健康,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厦门市民数据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团队连续奋战48小时,成功打造全国首个口罩预约系统。连日来,系统运行有序,平均每天可抽号的市民达80多万人。
“口罩预约系统就是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手段,提升系统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市民数据公司总经理上官慧柏介绍,从线下配货,到抽号确定数量,再到智能分配门店售货时长、引导市民延时取货、引导市民到预约人少的网点等等,都离不开大数据的应用。
在此次疫情防控工作中,借力大数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还有厦门信息集团大数据公司。据公司研发部经理沈毅介绍,作为国家信用大数据创新中心运营主体,公司从现有全国落地的企业数据中,整理出口罩及医疗用品生产企业名录,并根据信用大数据进行诚信标签筛选,确保数据来源的优质和准确,提供给相关部门和机构参考,为相关机构快速采购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让紧缺资源流向最需要的一线。
记者手记>>
战疫有“数”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中,大数据成为利器,其作用尤为凸显。
厦门用好用活大数据,为疫情防控、精准施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为资源配置、民生保障提供了数据支撑。同时,无论是远程办公、网课,还是线上买菜的推广等,大数据都连着市民的衣食住行。可以说,大数据+防疫在这段非常时期,正成为社会稳定、人心安定的定心神器。
新冠肺炎疫情犹如突然来袭的黑天鹅,厦门在短时间内能够迅速搭建防疫网,做到战疫有“数”,得益于这些年智慧城市的建设。事实上,大数据已成为这座城市的基础设施,并融入厦门市民的日常。比如:厦门在全国首创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平台,集结了海量的数据资源;厦门持续探索“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健康医疗信息共享、电子健康卡应用等方面硕果累累。
防控疫情,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迎来大挑战、大练兵,也催生了一场场技术和模式的自我革新。大数据驱动的精准防疫,正是厦门提升城市现代化、智能化水平,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健全完善应急机制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