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关键字

复产、扩产、转产!以特区速度和担当抒写大爱厦门

内容来源:厦门日报 时间: 2020-02-10

2月8日,元宵节。弓立(厦门)医疗用品有限公司一派忙碌的景象,本体定型、接耳带、切海绵条……员工们在生产线上度过这个特殊的元宵节。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气势汹汹。实际上,这家公司与其他口罩生产企业一样,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紧急部署,从大年初一就开始抽调人员组织复工。

微信图片_20200211182401.jpg

 

厦门蓝星企业有限公司医疗口罩生产线2月9日投入生产。(厦门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黄晓珍 摄)

  如今,口罩、护目镜、防护服……这样紧张有序的生产景象,在厦门市所有医疗防护生产企业都可以看到。毫不夸张地说,防疫物资就是生命保障,生产就是与时间赛跑,与生命在赛跑。
  复产、扩产、转产!春节期间,厦门全力提高防疫物资生产供应能力,做到既确保国家和福建省下达的调拨任务,又确保厦门市防疫一线急需,尽最大力满足全市市民防疫需要。
  全国一盘棋,厦门当先锋。疫情发生后,厦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控疫情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中央、省委的部署,全力打好防疫阻击战,确保市民的生命健康安全。

  与此同时,在市委市政府的努力协调和全力支持下,从正月初一开始,厦门市各医疗防护生产企业纷纷加班加点,全力以赴,生产的大批口罩驰援全国、全省,护目镜几乎全部用于支援湖北武汉一线防控;厦门企业生产的防护服,也几乎全部用于紧急调运湖北武汉一线防控。厦门以特区速度和担当,再次擦亮厦门文明城市底色,抒写了“爱心厦门”新的篇章。
  火力全开
  24小时不停工确保国家和省下达的调拨任务

  不讲条件、不畏困难,高效运转、同舟共济。
  中午安排一小时吃饭、休息,但在弓立医疗,员工们基本都会在半小时以内完成,然后继续投入工作。口罩是个人防护的“第一道防线”,弓立医疗作为目前厦门市口罩生产产能最大的企业,企业原定于初九才开工,面对疫情在大年初一就启动生产线,当前正全力保障全国市场供应。
  “我们多生产一个,大家就多一层防护”,弓立医疗车间负责人王会已经连续作战十几天了,不仅如此,她还把老公和儿子都叫到工厂当临时工。由于人手紧缺,目前公司安排工人“两班倒”,平均每班员工每天要工作11个小时以上。

微信图片_20200211182419.jpg

美润股份生产线

  另一家口罩厂厦门美润无纺布股份有限公司,也在大年初一早早启动生产线。“生产线上的物资情况四个小时一调度,与国内外原材料供货商随时保持联系,确保生产不断线。”美润股份董事长刘翔说,现在普通员工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管理人员几乎全天盯守。大家精神体力都很疲乏,但没有人提出休息,更没有人撂挑子。
  “党委政府将全力为企业恢复产能提供服务,协助企业做好要素保障,希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在关键时候发挥主要作用,尽最大能力提升产能,确保产品质量和防护效果!”1月23日,除夕前一天,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胡昌升,市长庄稼汉等市领导就来到厦门市口罩生产企业调研,并紧急调配人工、物资等生产要素。此后,两位主官又分别于1月27日和2月3日前往防护用品生产企业调研、服务和“督战”。
  厦门,是我省医护物资生产的重要力量,既要全力保障厦门市抗疫一线医护人员和市民的防护需求,又要全力确保国家和省下达的调拨任务,全面全力全效挖掘产能是唯一的解决方案。
  全力以赴,火力全开!
  除了厦门丽华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等口罩生产企业一同“参战”,添孚卫生科技有限公司,在同安新拓展口罩生产,配合技改来转产。丽厦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还有两台旧设备正在调整,也准备转为生产口罩。截至目前,厦门市已有十多家口罩、防护服等抗疫物资企业陆续恢复生产、扩产和转产。
  火速发货
  拼出特区速度厦门产品一下线便发货

  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以质量保障,以速度开路。
  春节期间人工、关键物料价格大幅上升,但为能尽量、尽快恢复和扩大生产,厦门市生产企业不谈辛苦、不计成本。企业纷纷采取高薪、请工人打“飞的”等方式,紧急招聘或召回工人,保障充沛的生产力。

微信图片_20200211182425.jpg

在摩比光学车间里,员工们在加班加点生产医用护目镜。(厦门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杨启翔 摄)

  2月9日下午,两辆顺丰快递和国药控股的车辆准时驶到摩比光学科技(厦门)有限公司,7000副护目镜从“热腾腾”的生产线一下线,便被装运发货,缓解燃眉之急。
  摩比光学科技(厦门)有限公司是台资企业,公司负责人原本要回台湾过节,得知疫情后决定留在厦门,并暂缓海外客户的订单,加班加点全力以赴保障医用护目镜生产。该公司十多年的老员工、来自角美的石烟宾说,接到通知后第二天一大早,他和住在周边的30多名员工就回来开工。现在他们采取24小时轮班,希望能生产更多护目镜送到一线医护人员手中。
  疫情当前,一刻也不能耽搁。快!再快一点!2月4日上午,厦门金龙旅行车有限公司首批负压救护车发车,奔赴前线,抗击疫情。从1月26日接到紧急生产一批可用于有效隔离病毒感染者的负压救护车指令,到成功交付,仅用了9天!金龙客车也将于近日完成两批共计30辆负压救护车的生产任务,月底还将交付70台。
  负压救护车不同于普通救护车,其最大的特点是能“负压隔离”,防止病毒感染、疫情扩散。这些负压救护车除了省内的需求之外,还将支援湖北等兄弟省份,助力当前的防抗疫情战役。
“再难也没有抱怨!只想生产更快一点!”正如厦门市防护用品生产企业所言,医疗防护用品具有专业特性,容不得半点闪失。虽然时间紧迫,但厦门市企业严把质量关,严格按照标准操作,确保了产品的质量安全和防护效果;虽然困难重重,但是各方协力,让防护用品以“厦门速度”飞往湖北武汉,飞往全国防控一线。
  全力护航
  指令如山克服一切困难复工扩产和转产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特区就是担当。
  元宵节当天,中天朗洁(厦门)环保科技有限公司24小时加班生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微酸性次氯酸消毒液,保障防抗疫情消杀用品供应。公司董事长涂斌在年前摔伤左脚,但仍拄着拐杖来到车间,为节日加班的员工鼓劲加油。
  一张张蓝色的静电纺纳米纤维超滤膜,从设备中缓缓而出。工作人员正目不转睛地紧盯机台上方的屏幕。绿纳科技总经理施纯秒告诉本报记者,公司生产的静电纺纳米材料可制成滤膜用于N95口罩。在得知疫情的消息后公司上下就着手准备提前恢复生产。
  事实上,不只是口罩、防护服和护目镜直接生产企业紧急恢复生产,厦门所有上下游企业都行动起来提前复工,全力赶制防疫物资和原料。
  不惜成本,紧急招工!安思尔(厦门)防护用品有限公司、安氏兄弟科技公司分别生产防护服、体温计等主打产品。疫情发生后,安思尔提供首批2000件防护服满足厦门疫情防控需求,并将其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内保税生产的防护服总共3.8万套特申请由出口转内销,用于支援全国疫情防控。
  要钱给钱,要人给人,要政策给政策!
  厦门市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指挥部里,医疗物资保障组成员广泛。厦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在调研防疫产品生产过程中,支持企业复产、扩产、转产也毫不含糊。
市工信局向生产企业派驻特派员, 协调企业解决原材料、生产设备、用工、运输等方面的困难问题,并先后分两批向企业拨付口罩生产定金2500万元;加大资金支持, 市财政局对企业开展扩产扩能技术改造、原材料及生产设备采购, 均按有关规定给予补助奖励;做好服务保障, 市国资委设立原料保障组、设备维护组、现场管理组,做好口罩生产保障服务;市金融局携各家银行为企业排忧解难;市交通局加强路上协调, 确保原材料和生产设备跨省运输顺畅……
  危情尚未结束,防控指令如山。如今,省委省政府已经下达了全省口罩和防护服日产量的新目标。厦门市有关领导表示,面对人手、设备、原材料等方面的重重困难,各级各相关部门将继续一路为企业“开绿灯”,全力护航,确保企业高质量、高效率、高速度地安全生产,最大限度挖掘潜能,服务全省、全国大局!
  记者手记>>  
  防控硬核力量的背后

  一个个“厦门造”产品驰援一线,协力全国筑起防护长城;一家家医疗防护企业扩大生产、提升产量,汇聚起一股共克时艰、抗击疫情的硬核力量。
  从民用和医用口罩,到护目镜、防护服;从体温计到救护车,从纳米材料到生物医药……这力量背后,是厦门特区改革开放四十余年建立起来的医疗防护产品生产全产业链条,是厦门和周边城市形成的分工协作和产业集聚。
  对内挖掘产能,对外八仙过海,各界广泛捐助,这股力量难分民企、外企与国企,也不分地域和国界。因为,这是一座以高素质、高颜值著称的现代化国际性城市,规模不巨,体量不大,但是胸怀不小,爱心满满,关键时刻总能迸发出惊人的力量,令海内外共同关注。
  “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在这场如火如荼的防疫防护“生产战”中,特区厦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全国一盘棋”的防疫指示精神,全市人民团结一致、勠力同心,自我防护,支援全国,将厦门这座城市的品牌擦得越发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