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9日,全市招商大会召开,吹响招商引资集结号。大幕开启,响鼓重锤,一次次抢滩攻坚的冲锋,一回回击水弄潮的创新,厦门掀起了一波波大招商、招大商热潮,累计对接生成招商项目2383个,预计总投资1.2万亿元。已签约项目439个,总投资1933亿元,为厦门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六稳”措施,推进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注入了强大动能。在坚持继续招大引强的同时,加快做好这些项目的落地,将成为厦门发展的关键之举。
大招商,招大商。如果评选2019年厦门年度经济热词,“招商”肯定坐上头把交椅。
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这一年,厦门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和气势,以“知其难为而为之”的闯劲和拼劲,打响精准招商战,为厦门经济开源头活水,为实体经济强筋健骨。
落子“招商”,一锤定音,并且快、准、实,背后是市委市政府对城市底子的深入了解,是着眼长远的高瞻远瞩,是把浓厚为民情怀倾注到发展中去的脚踏实地。
对标对表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的要求,再把厦门放到全省、全国、全球产业格局中考量,唯有抓招商促发展,才能添活力、增后劲、彰显竞争力,才能在高质量发展比拼中争先进位、挺立潮头。
2019年4月29日,全市招商大会召开,吹响招商引资集结号。大幕开启,响鼓重锤,一次次抢滩攻坚的冲锋,一回回击水弄潮的创新,厦门掀起了一波波大招商、招大商热潮。
走出去,是为展示;请进来,是为发展。
一年来,厦门各级各部门开足马力,密集外出招商推介,北上广深杭、日本、欧洲,留下一串串厚实的招商足迹;一年来, “三高”企业、金融产业、文旅会展、新经济等发展大会陆续召开。 突出招大引强、紧盯高端先进、强化补链强链延链、聚焦总部经济、瞄准两岸产业融合,携手以商引商,依托资本招商,借助中介招商,注重以情招商……厦门招商引资由此打开了一扇新视窗,世界了解厦门、资本青睐厦门、企业集聚厦门。
既要请进来,还得留得住。
“欲致鱼者先通水,欲致鸟者先树木;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围绕金融、健康、文旅会展、新经济等领域,厦门出台一系列支持和鼓励扩大增量、优化存量的政策举措,力度之大、密度之高,令人怦然心动。
观念在更新,势能在集聚,激情在鼓荡,效果在彰显。2019年,厦门累计对接生成招商项目2383个,预计总投资1.2万亿元。已签约项目439个,总投资1933亿元。
抛开面上数字,从具体的产业、企业、项目等维度看,亮点更为夺目。中航锂电、天马6代AMOLED、浪潮南方总部制造基地等3个百亿项目、华为鲲鹏生态基地、电气硝子三期、国药增资扩股、星旅远洋邮轮运营总部、神州宝沃新零售总部、中谷海运第二总部、滴滴南方运营总部等一批优质项目签约落地,为我市长远发展积蓄了雄厚动能。
今天的招商引资,决定了未来的产业格局。厦门12条产业链中,已有平板显示、计算机与通讯设备、机械装备、旅游会展、现代物流、软件和信息服务、金融服务、文化创意等8条产业链群规模超过千亿,在招商项目的不断加持下,产业发展层次和核心竞争力将持续提升,实体经济的根基越发稳固。
乘风而行,正好扬帆。以深信笃行的坚定,沿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航向奋力前行,善借外力、化为动力,大招商、招大商,厦门正拥抱世界,打开发展新天地!
专家点评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潘越:
厦门成为招商引资高能磁场
“2019年,厦门经济持续向好,实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在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潘越看来,这一年来,厦门深化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发展的动力活力得到持续释放;政府着力推进跨岛发展和区域协同布局,大大优化了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尤其是举办“厦洽会”和系列招商大会,奏响了抓招商促发展最强音。
潘越表示,厦门招商引资聚焦总部经济和头部企业,非常契合厦门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通过招商来补充产业链以优化存量,强化产业链以提升质量,延伸产业链以扩大增量,致力于打造千亿产业链,从而催生规模效应,激发产业链中的创新活力,形成竞争优势,这为厦门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积聚了巨大的动能。同时,政府务实推进营商环境的改善提升,厦门营商环境全国领先,成为招商引资的高能磁场,使资本的动能加速加倍释放。
厦门如果要继续领跑经济发展的第一纵队,招商引资的项目落地十分关键。潘越表示,厦门要继续大力培育和呵护企业家精神,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杜绝对企业行为不合理不合法的干预。要持续树立谦逊务实的政府服务态度,建设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为企业打造最舒适的投资和成长空间。要进一步打造幸福城市,提升住房保障水平,扩大基础教育资源供给,打造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大力吸纳创新人才长留鹭岛、建设厦门。
厦门市13 个部门积极作为成绩亮眼
刚刚过去的2019年,厦门市上下争先进位、跳起摸高的决心拼劲更足,干事创业的士气更高、氛围更浓,凝心聚力抓招商促发展、抓项目增后劲,推动厦门市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定步伐,各项工作打开新局面、呈现新气象。13个经济部门积极作为,交出一份份亮丽的成绩单。
2019年市发改委发挥市委、市政府“参谋部、协调部、推进部”作用,牵头推动赶超目标任务落实,加大“比学赶超”力度,加强经济运行综合协调,推动主要指标顶住下行压力,实现逆势上扬,全年GDP增长7.9%,增速为近5年来最高。
市发改委
推动新旧动能加快转换
抓招商促发展。市发改委成功举办央地合作座谈会和新经济发展大会,推动26个央地合作项目和29个新经济项目签约,总投资分别为1079亿元和170亿元。完善总部扶持政策,加强对高能级企业的招商对接力度,推动中远海运中旅邮轮运营总部、滴滴南方总部、中谷海运第二总部、阿里巴巴、微医、好未来、十荟团等一批央企、总部项目签约落地。牵头央企总部金融招商组工作,2019年入库项目431个,总投资3973亿元,投资额居各招商组第一,落地项目78个,总投资990亿元。
抓产业增后劲。市发改委不断优化创新创业创造环境,协调推动323个亿元以上产业项目建设,227个在建项目超额完成年度计划,推动52个项目新开工和85个项目竣工。推动平板显示、生物医药与健康、旅游会展、软件和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重点产业链群分别增长10.4%、13.8%、17.3%、15.2%和14%,8条产业链群规模超过千亿,推动生物医药、新型功能材料产业入选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入选首批23个国家物流枢纽。
抓项目促投资。市发改委全力提速轨道交通、第二东西通道、保障性住房等重大重点项目建设,2019年省重大重点项目、省“重中之重”项目均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统筹推进重大片区开发,八大片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量占全市的三分之二以上。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0%,增幅高于全省3个百分点,排名居全省第2位,为近年来最高位次。投资结构持续优化,工业、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投资占比超过60%。
培育壮大新经济产业。市发改委加快构建高能级的新经济产业生态,发布“1+2+1”新经济相关扶持政策,启动环东海域新经济产业园规划建设。平台经济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厦门市新引进的今日头条、神州租车、蓝色光标、汇积天下等高成长性企业,对营利性服务业增量贡献率超过五成。全市其他营利性服务业2019年1-11月同比增长23.3%(错月指标),为近年来最好,有力拉动全市经济增长。
工信局
工业有力拉动全市经济增长
2019年,厦门市工业经济实现平稳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8.6%,有力拉动全市经济增长。全年工信领域千亿产业链群150个主要投资项目完成投资229.25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14.2%。全市现代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招商项目共634个,总投资3244亿元,先后引进中航锂电、天马6 代AMOLED、浪潮3 个百亿量级项目,士兰半导体、通富微电等项目投产。
多条产业链取得新突破,集成电路产业2019年全年完成产值238亿元,同比增长27.4%。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厦门市正式获批设立海峡两岸集成电路产业合作试验区和建设国家“芯火”双创基地,加速产业布局和垂直领域整合。去年新材料产业实现产值910亿元,厦门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入选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型产业集群名单(全国9个)。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营收1732.23亿元,同比增长15.2%,占全省“半壁江山”。同时,厦门市5家企业获评中国互联网企业100强(全省7家),全国城市排名第5。去年3月,厦门市荣获“中国软件特色名城”称号。
加速新一代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在制造、商贸物流等行业拓展落地,“智能巡逻爆探检测机器人”等15个项目入选全省百项人工智能深度应用场景,人工智能水平全国第八。厦门市成功举办首届中国人工智能大赛,并促成大赛永久落户厦门;建成市级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引入浪潮、金蝶、航天云网、东方国信等20余家国内知名工业互联网服务提供商。
市商务局
奔跑提速 招商引资新突破
2019年,全市商务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高质量发展,商务工作实现新提高新突破。
招商引资取得突破。全市上下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跳起摸高、奔跑奋斗,大招商招大商氛围浓厚。2019年全市共对接生成招商项目2383个,总投资1.2万亿元,其中439个项目实现落地,投资额1933.2亿元。开通24小时招商热线、“投资厦门”网站和公众号,组建投资者“服务管家”,便捷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一促两稳”成绩斐然。 “促消费”,2019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31.8亿元,增长12.2%,位居全省第一;“稳外贸”,进出口总额6412.9亿元,增长6.9%,高出全国3.5个百分点;“稳外资”,实际使用外资134.2亿元,增长25.0%,外资规模稳居全省首位。
商务工作亮点纷呈。“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居全国前列;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综合评价居全国第6;海丝基金完成首笔跨境投资并带动2.86亿美元返程投资;口岸环境在中国十大海运集装箱评测中位列第一;会展业实现经济效益450.9亿元,增长12%。
市财政局
加力提效 实施积极财政政策
2019年,全市财政部门在大局中谋划工作,在大势中深化改革,加力提效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在大规模减税降费背景下,全市财政总收入和地方级收入仍增长1.8%和1.7%,增幅排名全省第3,贡献了九地市超六成的财政收入增量。
服务企业更加“用心”。市财政局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全市新增减税超150亿元,惠及企业超15万家、市民超100万人。主动靠前参与超70个重点招商项目谈判,牵头引进红杉资本、鼎晖资本等国内头部基金。
民生保障更加“用情”。围绕就学就医、养老托幼、困难帮扶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市财政局强化民生保障,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保持7成以上。出台新一轮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办医、办养老机构补助政策,鼓励轨道交通、污水设施等有一定收益的项目开展市场化融资,带动超百亿元社会资本参与民生建设。加强政府投资项目成本管控,建立轨道建设资金筹集机制,在做好资金保障的同时,增强财政可持续性。
财政改革更加“用力”。聚焦资金使用提效。在全省率先启动零基预算改革,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开展小散项目、低效政策、趴窝资金“清‘零’行动”,一般性支出压缩10%,盘活超50亿元资金统筹用于保障重点支出。聚集资产配置提效。在全国率先完成机关事业单位办企业清理;加强国有金融资本管理,实现国有房产、土地等集中统一监管,处置闲置资产25亿元。
市国资委
市属国企资产总额突破万亿
市国资委积极探索国企发展规律,不断激发发展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打造一批具有全球竞争能力、中国一流、世界一流的厦门国有企业,走出了一条独具“厦门模式”的强优发展之路。
国企质量效益持续增长。预计2019年市属国有企业资产总额达到10836亿元,同比增长17.7%;实现营业收入10786亿元,同比增长15.4%;利润总额258亿元,同比增长6.8%;上交税费266亿元,同比增长12.7%。
品牌实力大幅提升。2019年,建发集团、国贸控股、象屿集团进入《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并位列中企联评选的中国企业500强榜单。到目前,厦门已经整合形成14家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一定品牌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大企业、大集团。
国企改革不断推进。市国资委推进国有资本投资运营授权试点,成立盈盛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指导推动建发等4家企业改组组建投资公司。推动、跟踪国贸控股、象屿集团等5家“双百”企业实施综合改革。
招商引资全力推进。以产城融合、产融结合、两岸融合、平台融合、国际融合“五大融合”发展为依托,市国资委精准实施产业招商、基金招商、资本招商、混改招商,助推国企创新转型升级。2019年制定《厦门国资国企招商引资三年千亿行动计划》,修订招商奖励办法,滚动推进一批重大项目,把国资国企发展优势转化成全市招商引资的最新动能和最大增量。截至2019年12月底,国资国企项目库177个(含基金项目18个),意向计划总投资1095亿元,确定可以到资的域外资金202亿元,年收入预计741亿元,其中,达成意向总投资1亿元以上项目60个、已落地1亿元以上项目22个。
市文旅局
全面推进文旅工作深度融合
自2019年3月挂牌以来,全市文化和旅游系统围绕加快建成新时代文化旅游会展名城目标,对标对表,争先进位,全面推进文化和旅游工作各领域、多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为厦门市“两高两化”建设再添新功。
去年以来,厦门市文旅产业突出招大引强,打造优质招商“强引擎”。截至2019年,全年累计策划、意向、在谈文旅招商项目162个,签约落地项目112个。
高品位打造国际滨海花园旅游城市。2019年厦门市旅游产业发展量质齐升,继续保持全省示范领跑作用。1-12月旅游接待人数首次突破1亿大关,达到10012.87万人次,同比增长12.50%;旅游收入1655.90亿元,同比增长18.10%;来厦游客消费能力持续增强,人均花费1654元,同比增加79元,高出全省700元;人均过夜天数2.67天,高出全省0.6天。全市旅游业紧扣融合发展主线,从供需两端发力,研学旅游、邮轮旅游、影视旅游、非遗旅游、文博旅游和乡村旅游等新业态亮点纷呈。
高起点构筑新兴文化产业强市。2019年厦门市文化产业发展稳步提升。在福建省重点文化企业评选结果中,厦门3家企业入选“文化企业十强”,4家企业入选“最具成长性文化企业”,占全省重点文化企业总数比重超三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移动终端动漫国际标准(T.621)成功落户火炬高新产业园。第十二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和第十五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等对台文化交流活动成效显著。商演观影市场发展迅速,全市举办营业性演出活动19495场次,引进境外258批次演出团体和个人来厦开展营业性演出;商业电影观影1353万人次、实现票房5.12亿元;出版物销售额10亿元,实现利润2.45亿元。
市住房局
去年保障房配租配售1.3万套(间)
2019年,市住房局准确把握住房在民生保障、经济发展中的定位,紧密围绕“抓招商促发展”,强化人才住房保障,解决群众住房难题,全力推动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事业持续发展。
采取期房分配等形式,高效开展保障性住房配租配售工作,全年完成各类保障性住房配租配售约1.3万套(间)。
针对高层次人才,推动出台高层次人才安居政策,以“租售赠补”相结合方式分类别提供人才住房支持,大幅度提升高层次人才吸引力度。针对“三高”企业骨干员工,推动出台“三高”企业骨干员工住房保障若干意见,通过座谈、巡回宣讲等方式,主动向1600多家“三高”企业宣传解读住房政策。目前,已完成“三高”企业骨干员工批次配租公共租赁住房363人,并启动首批“三高”企业保障性商品房切块分配需求收集。
持续推进租购并举“两个市场”建设。2019年,厦门市通过竞争性评审成为住房租赁市场发展试点示范城市,获得3年24亿元的中央财政专项扶持资金,市住房局推动中央财政资金落地,助力企业规模化发展,实现扶持实效,通过“新建一批、改建一批、盘活一批”方式,落实符合中央财政贴补项目44个。同时,加大市场主体培育工作,去年新增住房租赁企业10家,其中3家为国有企业。多渠道拓展房源供给,去年新增市场化租赁住房8160套(间),超额完成省级“为民办实事”项目“新增租赁住房供应2000套”任务。
市交通运输局
充分发挥交通运输的先导作用
回首2019年,厦门市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成就可谓大事多、好事多、亮点多,不仅市民的满意度明显提升,交通运输对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先导作用也越来越突出。
在主要交通运输行业运行指标方面,2019年,厦门铁路到发总量5599.3万人次,同比增长1.3%;厦门机场进出港旅客吞吐量2741.3万人次,同比增长3.24%;公路客运量4136.77万人次,同比增长4.7%;常规公交运载乘客6.73亿人次,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BRT)客运量合计1.52亿人次,出租车累计营运17458.97万趟次。
厦门市交通运输业在2019年呈现五大发展亮点。包括全力推进对外通道建设;办好民生实事、改善营商环境;促进物流产业升级、打造绿色智慧交通;助力闽西南协同发展、促进厦台交流融合;推进管理机制创新,打造行业地方标准。
具体来说,2019年,厦门市第二东西通道、福厦高铁加快建设步伐,第三东通道、厦漳泉城际铁路R1线前期工作加快推动;停止收取“四桥一隧”车辆通行费,轨道2号线开通运营,试点建设公交专用道,实施公共交通换乘优惠;厦门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等被评为全国示范项目,厦门绿色交通获得第十届中华环境奖;入选首批国家物流枢纽;完成《闽西南协同发展互联互通交通设施规划》编制;建成海翔大道(孚莲路-厦漳界段)等重点同城化项目,开展厦金大桥前期研究论证;推动全国首个网约车运营服务管理地方标准出台正式实施。
市金融监管局
亮点频出 金融强市航程开启
2019年,厦门市金融业平稳发展,金融机构分别实现本外币存、贷款余额1.16万亿元和1.18万亿元,分别增长5.6%和11.8%。
去年全市金融产业促进大会圆满举行,为金融强市启航凝聚资金、资源和人气。会上重磅推出涵盖顶层设计、产业规划、专项扶持的“1+1+3”金融政策,综合扶持力度全国领先。厦门市与17家金融机构总部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涉及未来5年约2.5万亿元人民币的意向融资支持,以及各机构的金融科技、两岸业务等板块项目。
金融招商引资方面亮点频出。突出产业链群优势,全面推进金融招商,在谈金融项目117个,预计总投资1241.79亿元;已落地项目41个,总投资723.53亿元。
金融产业链群方面提质扩容。现有银、保、证金融机构260家,地方金融机构755家。现有境内上市企业49家,位列全省第一。境外上市公司27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30家,位列全省第一。
在解决企业融资难题方面务实高效,出台《厦门市银行机构服务民营企业发展激励评价暂行办法》,累计为全市156家企业提供应急还贷资金115亿元,其中155家为民营企业、134家为中小微企业。
为助力厦门市打造面向全球的区域性金融中心,2020年厦门金融管理局将着力引进境内外知名企业、金融机构来厦设立各类金融分支机构。力争金融服务业营收达1800亿元,金融增加值达600亿元。持续提升引商能力,力争完成总投资127亿元,新增落户企业400家,注册资本金170亿元。力争注册私募基金规模突破2500亿元。
市生态环境局
生态高颜值 发展高质量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2019年,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市生态环境局切实担起生态环保的政治责任,坚决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明显成效,生态文明指数位列全国第一。
鼓舞人心的成绩背后,是上下一心的拼搏奋斗。2019年,市生态环境局连续组织3轮“守护蓝天百日攻坚”,创新科技手段、健全工作机制,切实提升生态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环境空气质量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四,尤其是二氧化氮等4项主要污染物浓度已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一级标准,即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执行的空气质量标准。
高颜值生态花园之城名副其实,不仅仅因为空气质量领先全国,2019年,厦门在生态文明建设征程中取得了累累硕果。国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赋予厦门市的58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其中,生态系统价值核算、生态环境目标责任“三合一”考核、环评审批告知承诺制等6项改革经验在全省推广。不仅如此,厦门市还顺利通过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验收,绿色交通获评中华环境奖,筼筜湖和下潭尾生态修复项目入选自然资源部生态修复典型案例,海沧区生态文明建设典型经验入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案例汇编》。此外,厦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流域国省控断面达标率保持100%,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达83.1%,创近年来最好水平。全市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良好,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100%,垃圾分类在全国46个重点城市中连续六个季度名列第一。
厦门港口管理局
为港城融合发展提供强劲推力
2019年,厦门港集装箱吞吐量完成1112.22万标箱,比增3.92%,稳居全球第十四、全国第七;邮轮旅客吞吐量41.37万人次,比增27.38%,排名全国第四,增速全国第二。这些成绩的取得,为国家倡议实施、区域协同发展、港城融合发展提供强劲推力和新生动力。
厦门港口管理局介绍,过去的一年,厦门港口工作取得多个亮点。首先是港口地位进一步提升,厦门港成为国家综合运输体系重要枢纽,厦门入选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彰显厦门港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其次,过去的一年,厦门港率先在全国完成三年岸电改造任务,提出新一轮智能化码头改造“厦门模式”,成为中国知名的绿色智慧港;厦门港还依靠信用工作,打造良好的产业生态圈。如,2019年,厦门港航第三方公益性信用评价体系成为全国推广的典范。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厦门港在2019年获得中国十大海运集装箱口岸营商环境测评全国第一,年度水路统计考评工作排名全省第一,厦门国际航运中心系统集成创新平台入选全省改革创新第三名。良好的招商环境,吸引了诸如中国旅游集团、中远海运集团邮轮运营总部和中谷海运集团中国第二总部落户厦门,“丝路海运”联盟不断壮大,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走深走实。
一系列工作的扎实推进,使厦门港竞争力不断凸显,发展姿态已从“赶超”向“领跑”转变。2020年,厦门港全年力争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145万标箱、货物吞吐量2.1亿吨、邮轮旅客吞吐量45万人次,继续保持稳步增长。
市通信管理局
助力“数字厦门”建设再提速
2019年,厦门市通信管理局工作亮点频出:基础电信业业务总量达510.2亿元,同比增长55.2%;实现电信业务收入69.2亿元。截至12月,全市电话用户普及率、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分别达184.8%、158.4%、146.6%,均居全省第1位。
2019年,全市信息通信行业致力于服务“数字厦门”建设,全行业“双G双提、同网同速”和5G规划与建设工作成效显著:厦门市全年信息网络工程包完成投资12.87亿元,占全年计划的105.5%,新建光端口34.7万个、4G基站1807个、5G基站1381个。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均把厦门作为首批5G开通城市,于11月1日正式商用。
在此基础上,厦门市通信管理局扎实开展农村人居和铁路沿线环境整治,累计完成通信缆线整治、新布放293皮长公里,新建管道61公里等,累计投资705.9万元;该局扎实推进新机场片区、第二东通道、第二西通道等重点工程项目通信设施迁改与建设任务,以及2019厦洽会、第28届金鸡百花电影节等重要活动保障任务,累计出动保障人员1865人次、应急抢修与通信保障车辆510车次。
与此同时,厦门市通信行业整顿、惠民利民举措不断落实:累计查处实名制违规号码数3673个,关停涉诈骗、涉骚扰及垃圾短信号码总数13.19万个;联合公安部门开展“黑宽带”专项整治,整改到位涉及终端用户数近1万户;减税降费方面,实现中小企业宽带平均资费再降低15%,移动网络流量平均资费再降低20%以上指标;全面启动“携号转网”服务,累计受理携入、携出用户5021户。
市邮政管理局
多项业务增长拿下全省第一
2019年,厦门邮政行业运行交出亮眼成绩单:邮政业务收入(不包括邮政储蓄银行直接营业收入)累计完成70.17亿元,同比增长47.04%;业务总量累计完成102.25亿元,同比增长45.32%。快递业务量累计42616.03万件,同比增长40.60%。业务收入累计60.68亿元,同比增长41.83%。邮政业务总量与快递业务量增长率均居全省第一。
2019年,厦门市邮政管理局奋勇争先,在行业经济运行上取得显著成效。其中,国际业务量及业务收入较去年均有大幅提高,国际、港澳台业务量直接拉动全市境外业务近30%上涨;去年“双11”寄递旺季(11月11日-18日),厦门地区总收件量1683.58万件,同比增长51%,派件量1733.18万件,同比增长29.11%,收派总量达3416.76万件,同比增长39.57%,再创历史新高。
寄递业务增长的同时,绿色邮政也在不断推进。2019年,厦门市邮政管理局提前完成绿色发展“9571”工程,电子面单使用率超过98%,75%以上电商快件不再使用二次包装,可循环中转袋使用率达74%,部分企业启用可循环周转箱;指导企业配置标准回收箱网点共计834个,居全省首位。
与此同时,政策利好加速落地。该局制定了《厦门市快递业发展专项资金申报指南》,京东、EMS等6家企业申报项目达10项,申报金额达278.54万元,均已拨付到位。2019年,也是提升“服务+”水平的一年。2019年1-12月,快递服务茶叶、海鲜水产等现代化农业项目累计业务量501.55万件、业务收入6949.89万元;快递服务制造业项目累计业务量809.87万件,业务收入达3509.7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