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把咨政建言作为联系服务专家人才的重要途径,为顶层科学决策组建了一个有力的智囊团
1月16日上午,由市委组织部牵头组织的全市人才咨政工作分享会暨市高层次人才协会第三次理事会议召开,人才协会代表们听取了厦门市去年人才咨政工作情况报告,并审议了市高层次人才协会2019年工作总结。
当天还举行了“白鹭英才产业行”走进软件信息产业活动,近50名会员代表来到“厦门市人才培训基地”美亚柏科培训中心,参观了美亚柏科产品体验中心、电子靶场及上海合作组织网络反恐演练场等。数据采集、现场勘察、手机取证塔、福建中证司法鉴定中心、厦门超级计算中心……在美亚柏科产品体验中心,人才代表们详细了解了美亚柏科在电子数据取证与网络空间安全方面的科技研发成果,近距离感受厦门市软件信息服务业日新月异的发展与大数据的魅力。
大家纷纷表示,当前厦门市正瞄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细分行业,大力拓展招商平台,加强靶向精准招才引智,作为人才企业也非常希望能够在交流中学习先进经验,拓展自身企业平台的同时,不断推动厦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此前,围绕“为千亿产业链群转型升级建言献策”,市高层次人才协会已经组织开展了走进生物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和“白鹭英才讲坛”等多个活动,“拼搏在厦门、拼搏为厦门”的人才强市蓝图徐徐展开。
智囊团献言建策,助力解决发展中的重点热点问题
与会人员交流探讨
“咨政人才是一个连接知识与决策的桥梁,比一般人才更加强调综合能力,也更具挑战性。”厦门市优秀咨政人才代表明艳林说道。人才咨政工作分享会上,部分“人才咨政优秀专家”分享了参与咨政的感悟。
明艳林是厦门华侨亚热带植物引种园副主任、研究员,他的两个提案《关于进一步加强厦门城乡污水治理的建议》和《加强我市农耕地土壤修复治理,助力厦门绿色农业发展》都被作为2020年政府工作计划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他认为市高层次人才协会是一个非常好的咨政平台,发挥了重要的“人才智库”作用。
人才咨政工作是厦门市的“优良传统”,2019年“两会”期间,23位高层次人才被选为市人大代表,57位高层次人才被选为市政协委员。仅2018年就有200余名人才以个人或组团形式参与咨政工作,形成65篇完整咨政报告,包括美亚柏科滕达、盈趣科技陈建成、北卡信息陈明志、优迅芯片林少衡、乾照光电蔡建九等人才协会会员的15篇精选报告,得到了市委、市政府高度肯定,发给各部门吸纳落实。
记者了解到,厦门市鼓励人才主动开展前瞻性、战略性、针对性调查研究,把咨政建言作为联系服务专家人才的重要途径,为顶层科学决策组建了一个有力的智囊团。这些年,人才提出的咨政报告涉及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金融改革创新、物联网产业发展、千亿文创产业链打造等方方面面,集中回应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点、热点问题。
人才协会聚英才,带头树立爱岗敬业爱国奉献的标杆
在市高层次人才协会的第三次理事会议上,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了2019年的工作情况。记者获悉,市高层次人才协会集聚了一批优秀的企业家、专业技术人才和专家学者,在协会成立的一年多时间里,他们把协会工作以及企业自身发展主动融入到经济工作、人才工作的大局中,积极参与全市重点招商工作以及9·8投洽会人才展、海峡论坛两岸人才对接活动等重大项目。
“厦门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提出打造我市十二条千亿产业链,以人才为驱动,充分发挥产业集群优势,此举振奋人心,帮助了很多本地企业高速发展。”作为市高层次人才协会的一员,罗普特科技集团董事长陈延行深有感触地说,企业创办于厦门、立足于厦门,从弱小到逐步形成行业竞争优势,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对人才培养、人才引进的高度重视,以及对适合厦门市发展的核心产业链给予的大力扶持。
美亚柏科公司董事长滕达同样作为厦门市拔尖人才,曾主导和参与的提案《大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加快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建议》《大力培育人工智能产业,打造高素质的智慧之城》被评为厦门市政协2018年度优秀提案。近年来在他的带领下,美亚柏科党员成为公司筑牢安全屏障、引领技术创新的中坚力量,3年间获得提拔的党员骨干近40人。
人才强市,服务为先。“只要是对人才和产业发展有益的,我们都会认真吸收、大力推广!” 理事会上,市委人才办负责人勉励人才们要以身作则,落实“弘扬爱国奋斗精神 建功立业新时代”要求,带头树立爱岗敬业、爱国奉献的标杆,共同维护厦门人才和人才协会积极向上的社会形象。
【数据】
市高层次人才协会目前已吸纳国家级、省级各类人才计划人才,厦门市“双百计划”“拔尖人才”,台湾特聘专家,青年英才“双百计划”人才以及“海纳百川”人才计划中“白鹭英才卡”入选者等各类高层次人才400余名,广泛分布在平板显示、计算机与通信设备、机械装备、生物医药与健康、新材料等厦门市十二条千亿产业链群,以及教育、医疗等民生社会事业重点领域。
【亮点】
多措并举引才用才
去年以来,厦门市着力打造产业创新发展、人才保障、产业发展空间资源等三大体系,为人才和项目落地提供全要素保障。在人才保障工作方面,亮点政策频现,效果显著。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赴北京、南昌、合肥等地开展人才对接活动,顺利完成引进培养500名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5000名人才、审核接收50000名毕业生就业年度目标,累计向6637名“双一流”本科以上学历毕业生发放20920万元生活补贴。
指导推动各行业主管部门修订产业人才计划。集成电路、金融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会展产业人才计划相继出台,持续完善“双招双引”工作机制,促进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深入融合,不断提升人才归属感和城市竞争力。
出台高层次人才认定标准。改革评审机制,简化人才认定程序,大幅提升人才安居保障力度,为顶尖人才提供最高1000万元购房补贴或200平方米人才住房,高层次人才可享受最高200万元购房补贴或者申购最高150平方米人才住房,首批855人通过申请。
创新人才工作品牌。打造“双百人才企业板”积极拓展人才企业融资渠道,近200家企业挂牌入驻并开展融资对接,涉及金额超亿元;引进“蓝火计划”首批厦门博士团驻点为“三高”企业服务,首次赴台设立“台湾人才服务驿站”搭建台湾人才引进绿色通道,牵头打造“闽西南区域联合引才”联盟,创新实施营收奖励政策向10家“双百计划”人才企业发放979万元,鼓励支持企业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