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关键字

塑造厦门高质量发展新样板 火炬高新区2019年工业增加值增速

内容来源:厦门日报 时间: 2020-01-13

  【数据】

  ●火炬高新区预计2019年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2918亿元,工业增加值增速11.5%,高于全市3个百分点左右,居厦门市第1位。

  ●高新区去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0%,高于全市1.5个百分点左右;实际利用外资25.7亿元,居厦门市第1位。

  ●高新区去年合同利用内资196亿元,比增102%,超额完成年度任务。

  ●高新区软件与信息服务业预计2019年实现营收1182亿元,增速18.1%,高于全市3个百分点。

  记者从火炬高新区获悉,刚刚过去的2019年,高新区围绕“抓招商、促发展”中心任务,着力“大招商、招大商”、培育“高技术、高成长、高附加值”企业和新经济,不断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实际利用外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居厦门市前列,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

  2020年,高新区将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对高新区的各项要求,奋发有为、争先进位,坚定不移做大增量、做优存量,全面提升招商能级和实效,争创“五个一流”——培育一流的产业集群、打造一流的创新生态、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建设一流的产城融合园区、推动一流的政治建设,努力将高新区打造成为推动厦门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新样板”,勇当“两高两化”城市建设的“排头兵”。

  高能级项目纷至沓来 推进产业提质增效

  中航锂电、天马6代AMOLED、浪潮等3个百亿级项目相继落户,电气硝子三期、博泰车联网、铨芯人工智能芯片等16个十亿级项目,以及思派、诺心达等50余个亿级项目纷至沓来,中科院计算所厦门分所、西交大技术转移中心厦门中心等一批高校院所和新型研发机构项目先后落地……翻开高新区2019年成绩答卷,丰硕的招商成果无不指向其“大招商、招大商”的决心。这些高能级项目的落户,对高新区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产业的提质增效有着积极意义。

  既做大“增量”,更做优“存量”。高新区2019年实施“三高”企业增资扩产项目176个,备案计划总投资955.8亿元,2019年完成投资212亿元,项目数和完成投资额分别比增23%、30.3%。

  高处谋势,新处落子。高新区瞄准科技前沿,前瞻布局,着力发展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等新经济产业。最新数据显示,高新区从事人工智能技术研发的骨干企业达18家,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的企业超200家。在重点发展的集成电路领域,高新区去年引进芯米半导体、澜至科技等一批优质项目。

  “双创”生态再升级 激发创新主体活力

  2019年,火炬高新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构建热带雨林式创新创业生态。这里有肥沃的“土壤”,“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创新孵化体系进一步完善,2019年新增省级众创空间8家,占全市47.05%,高新区省级众创空间数达到33家,新型研发机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创新平台加速聚集;这里有充沛的“雨水”,“火炬创新券”“创新新四条”等政策激发创新主体活力;这里还有温暖的“阳光”,通过“免企业申报”政策、“大走访、大调研”、强化人才供给、优化驻区服务等举措为园区企业提供“店小二”式服务……

  良好的双创生态,激发企业主体活力,广聚天下英才。2019年,高新区全年预计净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40家,约占比全市46.7%,新增60家企业入选“省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培育发展库”,占全市入选企业数的43.2%;1家企业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家企业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由园区企业主导参与的17个项目获福建省科技进步奖。全年新增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317人,其中市重点产业紧缺人才173人,占全市80%。

  与此同时,高新区园区建设发展加快推进,用地保障进一步提升,园区相关配套日臻完善。数据显示,软件园三期东片区在建110万平方米全部竣工,园区新增核准入园企业899家,工商注册企业达2705家,比增46.3%。同翔产业基地重点完善起步区框架路网建设和同安、翔安起步区二期市政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完成投资比增83%。环东海域现代服务基地美峰片区开发全面提速,美峰科创公园封顶,7栋研发主楼及4栋副楼基本建成。

  【光荣榜】

  ●火炬高新区获评“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国家第四批绿色园区”“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十强”。

  ●厦门软件园获评工信部软件和信息服务领域的4个“五星级”园区之一,成为福建省首个5G产业园区。

  ●厦门留学人员创业园竞争力居全国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