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关键字

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1900家

内容来源:厦门日报 时间: 2020-01-10

  【数据】

  ●厦门市建立“三高”企业培育库,首批入库企业2079家;去年全市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约300家,同比增长50%。

  ●去年厦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0.2%,占规上工业增加值67.2%;实现技术合同交易额92.53亿元,同比增长30.66%。

  ●去年,厦门市与浙江大学等16家院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新松机器人厦门研究院等5个新型研究院落地建设;厦门市新培育省、市级新型研发机构14家。

  向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要发展,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培育壮大“三高”企业队伍,厦门亮出成绩单。刚刚过去的2019年,厦门市净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约300家,资格有效数超过1900家;与此同时,世界第三支、国产首支宫颈癌疫苗“馨可宁”获批上市,嘉庚创新实验室启动建设。期年回望,这里正强力汇聚高端创新要素,高能级创新平台、支撑性产业项目……各方跃动的创新因子,厚植在这片创新创业沃土上,展现出厦门创新发展的绚丽图景。

  加快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2019年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简称“自创区”)考核评估中,厦门片区五个方面指标均居福建省首位。这意味着,自创区厦门片区的创新实力、引领带动作用一直冲在最前列。

  这一年,厦门片区新推出15项创新事项,新形成7项在福建省复制推广的创新改革政策举措。自创区、自贸区“双自联动”叠加优势也持续放大。

  不久前,以集成电路双创平台为核心的国家“芯火”双创基地正式获批建设,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平台式保税监管模式试点获海关总署批复同意,厦门由此进入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战略布局第一梯队。

  培育扶持“三高”企业做强做大

  “三高”企业、未来产业,是2019年厦门市科技创新工作中频繁出现的热词。

  全市“三高”企业发展大会后,市科技局随即出台了“做强做大‘三高’企业三年行动计划”,推出未来产业培育工程、科技金融创新工程等十大工程,着力引导、支持企业向“三高”方向发展。

  以未来产业赋能厦门未来。未来产业是厦门实现换道超车、谋求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战略机遇。自未来产业培育工程启动以来,厦门市已梳理出柔性电子、数字诊疗装备和新型药物等十个产业领域,并编制了《未来产业招商目录》,发布了“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目录”,明确了产业发展重点和路径,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吸引了全国各界和社会资本的广泛关注。工程首期启动25个重大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示范项目,布局建设柔性电子研究院、未来显示研究院等新型研究院,筹建未来产业园,各项重大举措正有序推进,工作成效获得市委市政府肯定。去年9月,厦门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发改委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