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关键字

克服小岛意识 加快跨岛发展

内容来源:厦门日报 时间: 2019-12-17

  【核心提示】

  12月10日下午,中共厦门市委党校、行政学院进行“政策访谈”互动式教学,围绕“克服小岛意识,推进岛内大提升岛外大发展”,结合厦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加快跨岛发展”指示的工作实践,深入探讨跨岛发展的意义、内涵和方法。

  本期访谈嘉宾有华侨大学建筑学院名誉院长边经卫教授、市教育局办公室主任姜金灿、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李萍教授,主持人为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李庆利副教授。市委党校第57期处级干部进修班、第57期处级干部任职班和海沧区委党校共130多名学员参加互动式教学。

  通过交流研讨,大家达成了共识: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为厦门擘画的“跨岛发展”战略,站位全局,纵深推进岛内外一体化,用心用情、凝心聚力,加快厦门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

W020191217286442097904.jpg

“政策访谈”互动式教学现场:主持人李庆利(左一)和嘉宾边经卫(左二)、姜金灿(右二)、李萍(右一)

  加快跨岛发展 厦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厦门以政策和体制创新为切入点,以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双轮驱动为突破口,以“跨岛发展”战略和“高起点、高标准、高层次、高水平”为原则,全面拓展岛外,优化提升岛内,加快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大力推进岛内外一体化建设。学员关心的第一个问题是,该怎样理解“跨岛发展”是厦门发展的必然选择?

  边经卫说,这里面包含一个逻辑链条:首先是本岛的有限空间,已经无法承载厦门的发展诉求,因此,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一再要求厦门加快跨岛发展;此外,厦门的战略定位是国家重要的创新中心、国际滨海花园名城、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和两岸融合战略支点,这都需要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作为支撑;“两高”中的高颜值,可以基本达到,但是“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还要加快建设。其中重要的一项前提性条件,就是突破空间限制;还有,厦门要在闽西南协同发展区起龙头作用,必须发展好岛外,才能对接和辐射漳、泉等地,进而构建起厦漳泉大都市区空间格局。

  有学员提出,能不能把厦门的未来规划法定化,“一张蓝图绘到底”。边经卫回答,2014年1月“美丽厦门”战略规划在厦门市人大会上得到通过,从那时起“一岛一带多中心”发展大格局就没有变过,厦门跨岛发展的战略会一直执行下去。

  岛内大提升 应以环境品质提升为主

  按照《厦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9-2035年)研究报告》对本岛的功能定位,厦门本岛应建设成为国际商务休闲岛,引导岛内部分公共服务资源向岛外疏解。对这一定位应该如何理解,从中可以提炼出哪些具体指导思路?

  边经卫认为这个定位是准确的,可概括为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建设国际商务休闲岛,二是进行人口管控,疏解部分功能。因此岛内大提升应是以环境品质提升为主,而不是以人口规模和建筑容量提升为目标。边经卫以本岛城中村更新改造为例,说明了品质提升的重要性。他提出了城市修补的理念,拆除违章建筑,修补城市空间环境、景观风貌,提升城市特色和活力。李萍赞同边经卫的观点,她认为应鼓励工业企业把生产基地搬到岛外,岛内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岛外大发展 新城建设应注重产城融合

  近年来,岛外四个新城的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是当前厦门城市建设的主战场、经济发展的主阵地、岛外功能提升的主区域。在岛外新城建设迅速铺开的同时,应当如何把握激发新城活力的关键因素?

  李萍认为,跨岛发展的载体是新城,关键在产业,没有产业支撑就是“空城”。目前新城产业聚集态势逐步显现,接下来要充分发挥新城独特的载体、环境、政策等优势,着力招大引强,加快集聚一大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产业带动力的企业,为新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边经卫赞同产业是基础的观点,同时提出,如果产城融合不到位,“白天上班,晚上走人”,还是一座没有活力的“空城”,因此必须加快岛外产、城、人的深度融合。尤其是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一定要大幅度向岛外倾斜和投入。迅速增强新城综合承载力,盯准民生保障大提升,尤其是向岛外引入优良的教育、医疗资源,抓紧推进新城公共事业项目建设。

  有学员认为,目前岛外交通的“最后一公里”还应加强,比如地铁到居民小区的接驳,让公共交通更加顺畅。边经卫说,岛外公共设施的完善需要一个过程,只是早一点儿晚一点儿的问题,但是一定会逐步完善。

  教育均衡 岛内外一体化的重要保障

  跨岛发展,民生优先,教育一直是民生的一项重大内容,饱受关注。改革开放以来,厦门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推动厦门市教育事业取得了一系列骄人业绩,已率先实现区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在加快跨岛发展的过程中,如何让岛内外的教育水平更加均衡?

  姜金灿说,厦门近年来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仅仅最近这五年的投入,就相当于前20年的总和,其中很大的一部分投在了岛外。均衡发展,一直是厦门加强教育建设的重要目标。

  目前岛内外教育水平仍存在差距,岛外各区之间也略有不同。其中海沧起步较早发展较好,翔安起步晚但是发展最快。姜金灿认为,目前正在通过标准化建设、名校跨岛、教师派驻等方式,推动标准、投入、师资、生源、质量的岛内外均衡,这是一项长期工作,所谓“慢教育”,因此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会逐步缩小差距,向着教育水平岛内外一体化不断靠拢。

  破除小岛意识 目的在于解放思想加快发展

  在《中共厦门市委关于巡视整改进展情况的通报》中,提出厦门将努力发挥经济特区引领带动作用,着力克服“小岛意识”。小岛意识从何而来,又该如何克服?

  李萍认为,小岛意识的形成是历史原因使然,厦门从“鸟比人多”的嘉禾屿开始起步到经济特区设立,历经六个世纪,这个思想包袱根深蒂固也是其来有自。如何克服小岛意识?小岛意识的主要特征是缺乏长远眼光,小富即安、安于现状。首先要转变干部思想观念。厦门干部要跳出厦门看厦门,彻底抛弃小岛意识,建设大厦门。克服小岛意识的关键是站位要高,要突破三个层次:1.岛内岛外一体化;2.闽西南协同发展区;3.海峡西岸经济区。其次是提振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在思想上、行动上、理念上查找一些不足和问题,制定一系列整改措施 。第三是建立容错纠错机制,激励干部担当作为。边经卫说,如果没有观念的解放和政策的突破,只靠行政命令推动跨岛发展是不够的。必须以克服小岛意识解放思想,加快发展,而且是加快具有厦门标识度的特色发展,同时要注重发展的品质要求,走精品路线,实现厦门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有学员提出,经常在机场出口听到从外地出差或旅游回来的人说“还是厦门好”,这也是需要自我警醒的地方。李萍认为,这说明厦门人非常爱厦门;从另一方面来说,只有以开放的观念、宽广的视野推动厦门大发展、发展大厦门,才是更大更深的爱。

  【教学小结】

  话题针对性强 学员参与度高

  ●何逸英(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

  “访谈式教学”是厦门市委党校(行政学院)创新教学方式的积极探索,因其互动性强而广受学员欢迎。12月10日下午,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以“克服小岛意识,推进岛内大提升岛外大发展”为主题,开展“政策访谈”,采取“1+3”访谈互动式教学方法,即一位主持人加三位嘉宾的形式,就教学主题,由主持人引导、专家阐述观点、学员面对面进行交流,现场气氛热烈、参与度高。这次教学实践,具有以下特点:

  目标导向明确。市委党校(行政学院)是党领导的培养各级领导干部的学校,新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在总则中明确对学员的教育培训目标之一是:敢于担当作为,勇于开拓创新,具有斗争精神,善于分析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此次访谈式教学就是一次有力的实践。

  话题关注度高。克服小岛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厦门干部队伍的一个重要要求和殷切希望。作为培训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主渠道,市委党校以此为题,展开访谈式教学,可谓切中时弊,引发学员检视思想状况,提振精气神,避免在舒适中沉醉,勇于担当,是一次极好的思想碰撞,也是一次理论联系实际的有益尝试。

  学员参与感强。访谈式教学凸显了学员在干部培训中的主体地位,设置题目从干部的思想状况出发,针对性强。教学现场留出了一半以上的时间,让学员面对面与嘉宾沟通交流,赋予其平等对话的机会和自由发言的权利,打破了传统的“教”与“学”的关系,实现教学相长。

  教学效果好。与传统的课堂讲授相比较,访谈式教学更加注重发挥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课堂气氛更活跃、更自由,更有利于学员接收信息、主动交流,学员参与感强,教学效果好。

现场学员踊跃发言提问,畅谈自己的观点、看法,与嘉宾交流探讨。

  【学员观点】

  发展规划要一张蓝图绘到底

  ●董丽丽(第57期处级干部进修班)

  克服小岛意识,真正实现跨岛发展,应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城市规划法定化。我们要汲取历史上城市定位随着领导更迭而改变的教训,邀请国内外顶级专家绘制一个城市发展长远规划,通过人大立法的形式,将其法定化。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发扬“钉钉子”精神,集中全力实现跨越发展。二是选人用人国际化。我们要用超常规的选人用人思路,聘请一批中高级政府雇员,用足用好精英的智慧,为厦门跨岛发展所用。三是优质资源岛外化。比如把市政府搬迁到岛外,把优质的教育资源、医疗资源今后建在岛外,通过“中心跨岛”“名校跨岛”“名院跨岛”这种见效快速的策略,迅速聚集岛外的人气,为跨岛发展赢得先机。

  实施跨岛发展分步走战略

  ●洪天在(第57期处级干部进修班)

  克服厦门的小岛意识,岛内大提升岛外大发展,要实施分步走战略,不能操之过急。要承认小岛意识的历史必然。追寻厦门发展足迹,不难发现是因港而兴、因特区而兴。厦门没有偏离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小岛意识也是因厦门发展而形成的客观必然。今天厦门的发展已深深融入世界经济和周边漳州、泉州、龙岩、三明的发展,周边区域也希望厦门能够带动它们一起发展,把闽西南发展成为一体化的经济圈,从这一点上可以说现已形成共识。思想上认识到小岛意识的历史必然,行动上要稳妥实施分步走,不要好大喜功、超越发展规律。

  重点发力岛外旅游项目建设

  ●陈少泓(第57期处级干部进修班)

  我市是国内旅游热点城市。但反观游客落地的分布,却可明显看出这些游客多在岛内景点逗留,显现出岛内外旅游业发展的不平衡。近几年来,岛外的集美、海沧、同安等区的旅游业发展迅速,一些高星级酒店、大型演艺场所、主题公园等景点也纷纷开门营业,但离有效分流岛内游客,实现游客落地岛内外一体化还有一段路要走。市文化和旅游部门虽然在对外宣传营销时都把重点放在岛内外的新产品、新景点及与周边连线的产品上,但其效果的显现可能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才能形成。近期,我市针对岛外的特点,不断推进休闲康养、温泉旅游、研学旅游等新业态、新产品及影视基地等的建设,不断地推新项目落户岛外,可以预见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我市岛外的旅游必将得到有效发展。

  以用人导向提振干部精气神

  ●蒋玲(第57期处级干部任职班)

  要克服小岛意识,推进岛内大提升,岛外大发展,重点要从前提、先导和保障上发力。首先,思想大解放是前提。如果不解放思想,不打破眼界和胸襟的局限,继续抱残守缺于一隅,自我陶醉于小岛,就会在今天的“小确幸”中“温水煮青蛙”,最终丧失厦门未来的发展地位。其次,城市规划是先导。目前来看,岛外的错位发展、产城融合、基础设施还有很多短板需要补齐,尤其是教育和医疗卫生。唯有大格局、大手笔的科学规划引领跨岛发展,建设具有强大经济实力和辐射力的“大厦门”,才能在城市竞争和区域经济发展中脱颖而出。再次,干部队伍是保障。破除“小岛意识”取决于干部的行动和精气神。如何更好激发厦门干部拼劲、冲劲、闯劲、干劲,当前关键要进一步树立鲜明的用人导向,用好“李云龙”式干部,为干事者撑腰。要建立完善容错纠错机制,创造让干部敢担当、会担当的氛围,让干部卸下包袱、轻装上阵。

  “岛外大发展”放在优先位置

  ●翁荣标(第57期处级干部任职班)

  在今后一个时期内:第一,应把“岛外大发展”放在更加优先的位置,摆在“岛内大提升”的前面谋划、推进,进而以岛外的大发展促进岛内再提升。第二,市公共财政支出、公共资源配置应更多向岛外倾斜,“岛外大发展”最有效、最便捷的途径就是市行政中心的迁移,然而这一途径在短期内显然难以实现。但市公共财政支出、公共资源配置特别是优质公共资源,以行政、政策的手段更多向岛外倾斜是可以实现的,以期在不久的将来,岛外也可以提供与岛内一般水平的公共社会服务,真正实现岛内外一体化。第三,努力消除隔在岛内外中间的隐形门,让岛内外的户口享受到均等的公共服务。短期内,可提升在岛外工作的福利待遇水平,以经济手段鼓励人才在岛内外自由流动。

  加快岛内外产业转型升级

  ●李新生(第57期处级干部任职班)

  克服小岛意识,推进岛内大提升、岛外大发展迫在眉睫,必须抓好以下工作:解放思想,增强忧患意识。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克服小富即满、小进即安的小岛意识,对标先进、查找短板、厘清症结、精准发力,促进岛外发展,拓宽发展空间。岛内推进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岛外推进高端化产业发展,谋划重点项目、亮点产业发展规划,加快产业的转型升级。发挥优势,抓创新优势。进一步发挥厦门的生态环境、营商环境优势,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加快聚集创新要素、汇聚创新人才,打造最具活力的创新型城市。优势资源向岛外倾斜,实施跨岛发展战略。把教育、卫生、服务业等优势资源适度向岛外发展,补齐岛外在相关领域短板,提高岛外发展吸引力和竞争力,形成岛外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突显厦门经济特区整体引领作用、龙头牵引作用。

  【现场花絮】

  什么是厦门

  在分析“小岛意识”的历史因由时,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李萍教授向大家提了一个问题:什么是厦门?然后她讲了两个小故事。

  她的一个岛外的朋友有一天打电话给她,说我今天去厦门找你。她才发现原来有些人觉得岛内才是厦门。还有一次,一位住在岛内东部的阿婆在中山路逛街,和别人说,我今天到厦门来走走。

  这两个故事虽然只是个案,李萍教授却不由感慨:时至今日,厦门在一些人心里,还是岛内甚至只是中山路一带。“小岛意识”确实根深蒂固,需要努力破除。(黄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