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关键字

福建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厦门专场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实录

内容来源:厦门日报 时间:2019-09-06

  9月3日,以“坚持高质量发展 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为主题的福建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厦门专场新闻发布会在福州举行。在一个半小时的发布会上,近80家境内外媒体聚焦厦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深入推进跨岛发展、营商环境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等方面踊跃提问。市长庄稼汉,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黄强逐一详细回答记者提问。

微信图片_20200831121341.jpg

福建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厦门专场新闻发布会昨在省政府新闻发布厅举行。图为发布会现场。(厦门日报记者 黄少毅 摄)

  【关键词1 产业转型升级】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新华社记者:在刚才的新闻发布会中提到厦门的高质量、高素质和高颜值,我想高质量和高素质离不开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请介绍一下厦门在这方面的推进情况,有哪些思路和举措?

  庄稼汉:感谢记者的提问。历届市委市政府都高度重视高质量发展,坚定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取得良好成效,全市经济可持续竞争力进入全球百强,为建设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创造了坚实基础。

  主要做法有:

  一是抓创新驱动。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聚集创新要素,汇聚创新人才,打造创新平台。连续两年入选“推动实施‘中国制造2025’、促进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的市”,先后获批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等,火炬高新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获国务院表扬,自创区建设在全省考评中获得第一,中国城市科技创新指数居第11位,中国创新创业指数居第9位。具体做了这几件事:第一,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历届市委市政府注重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建立“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的全周期梯次培育体系,目前厦门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占全省总量的42.8%,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已超过71%,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5%。第二,加快各种创新和研发平台建设。大力发展平台型的企业,用平台型的企业孵化高新技术企业,目前已建成各类实验室、技术中心等540多家(其中国家级28家),建成各类公共技术服务平台95个(其中国家级4家),建成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22家、众创空间203家,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为全国平均的2.4倍,被评为中国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

  二是抓结构优化。我们主动放弃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和粗放型的行业,着力推进产业发展高端化,推进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主要做了这几件事:第一,抓“三高”企业(即高技术、高成长、高附加值的企业)的培育,推动企业做强做大,目前已突破2000家。第二,实施千亿产业链群培育工程,根据厦门产业发展实际确立12条产业链群为主攻方向,目前已有平板显示、计算机与通信设备、机械装备、旅游会展、金融服务、软件信息、航运物流、文化创意8条产业链群规模超过千亿。第三,提升存量,优化增量。加快已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全市有331个投资亿元以上的增资扩产项目,总投资3918亿。优化增量就是注重招商引资,近年来,有一大批好项目、大企业相继落地厦门,像天马、电气硝子、ABB工业中心、厦钨永磁电机、趣店科技、神州优车、瑞幸咖啡等。最近又新引进了总投资480亿元的天马6代线,总投资100亿元中航锂电等项目,这些项目都是与央企合作的大项目。

  三是抓“四新”经济。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近一半,形成了光电、软件、生物与新医药、电力电器、钨材料、视听通讯等6个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半导体和集成电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均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一些重大赛事和平台落在厦门,比如中国人工智能大赛永久落户厦门,为我们对接高层次人才、新技术创造了很好的条件,目前人工智能水平居全国第8位。加快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与华为共同建设超算中心和鲲鹏产业生态基地,这些都是重要的载体和平台,将为“四新”经济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和人才支撑。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从供给侧发力,围绕“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快推动发展先进制造业,培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提速提质,着力构建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关键词2 跨岛发展】

  推动岛外大发展 力促岛内大提升

  福建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我们都知道,“跨岛发展”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为厦门擘画的发展蓝图,那这些年过去了,厦门在促进岛内外均衡发展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效?

  黄强:感谢您的提问。厦门实施跨岛发展战略从2002年正式启动,当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提升本岛、跨岛发展”的战略构想和“四个结合”的指导规划,翻开了厦门海湾型城市建设的崭新篇章。17年来历届市委、市政府遵循总书记的嘱托一任接着一任干,正在逐步实现于伟国书记当年在厦门工作时提出的岛外新城建设“四高”(高起点、高标准、高层次、高水平)和岛内外“三个一体化”(规划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要求。

  主要成效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城市格局的改变。2002年之前厦门市岛内外联系通道只有厦门大桥和海沧大桥,而现在已经有“四桥一隧”,而且第二东、西通道同时在建。已开通或者在建的5条地铁条条通向岛外。

  二是投资重点的转变。岛外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市比重从2002年的42.5%提高到75%。全市打造12条千亿产业链有7条重点布局在岛外,新的机场、新的体育中心、新的会展中心全部建在岛外。环东海域正在建设一条40多公里长的旅游浪漫线,建成后我们的国际马拉松比赛可以不折返在这条旅游浪漫线上举行,现在正在建第二期,今年年底到明年年初可以建到25公里长,我们希望在明年年底或者后年上半年能够把40多公里基本建成。

  三是产出效益的巨变。岛外生产总值占全市比重从2002年的40.1%提高到了去年的49%,规上工业产值从22.7%上升到75%,可支配财力从34.2%提高到71%。

  四是心理距离的拉近。厦门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实现了城乡一体,全部的公益产品实现同城同价。从今年5月1日开始,全面取消了四桥一隧的通行费,岛外义务教育总学位数和人均学位数均高于岛内,优美的环境正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到岛外工作和安家。17年间岛外常住人口增加167万人,占全市增量的77.5%,像趣店科技这样的大型金融科技企业已经选择在岛外建设自己的总部。

  当然在岛外大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力促岛内大提升。当时习总书记提出的要求就是提升本岛、跨岛发展。我们现在正在岛内修建一条横贯岛内东西部,跨越“八山三水”的健康步道,总长将达到23公里,今年底将与全体市民见面。我们非常欢迎媒体朋友们到时候能够亲临步道进行体验。

  【关键词3 营商环境】

  新增商事主体 年均增幅20%以上

  经济日报记者:厦门从几年前就开始对标新加坡等先进地区,对照世界银行评价标准,打造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2018年经国家发改委评定位居全国22个试点城市第二位。请介绍一下这几年厦门在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方面的工作?

  黄强:感谢记者朋友对厦门营商环境的关心。这些年以来,厦门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以改革的思路大力推动简政放权,不断激发和释放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我们工作主要集中在这几点:

  首先,是对标一流找“支点”。厦门从2015年就率先启动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对标经济体是新加坡,因为新加坡和厦门有很多相似的方面,面积也都不大,而且他们在营商环境方面走得很早,效果也是最好之一。我们找到的“支点”就是在国内率先参照世行指标体系,自找差距和短板,并将其作为突破瓶颈的着力点和创新创造的切入点。通过几年的努力,厦门营商环境从2014年相当于全球经济体第61位提高到2018年的第25位,四年提高了36位,营商环境的改善也带动了新增商事主体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

  其次,是改革创新治“痛点”。厦门坚持以改革的办法破解改革中遇到的难题,先后已推进了六轮审批制度改革、开展了三轮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从1.0的版本提升到3.0版本。在做的过程当中也碰到一些困难,比如在营商环境评估创建中,我们发现“办理建筑施工许可”是排名最靠后的一项指标,也是企业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依托“多规合一”改革成果,首创“五个一”项目审批管理体系,这“五个一”推出之后取得了明显成效,排名四年内跃升40位。这一体系被国务院认可并作为统一的标准在全国推广,成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的“厦门经验”。

  第三,是聚焦需求解“难点”。需求不是一成不变,企业和群众哪里有需求,我们就要全力打通便民服务“最后一公里”:一是便利化。我们提出的目标是实现大多数事项从“最多跑一趟”到“一趟不用跑”、从“地上自助”到“网上自助”、从“市区分办”到“处处可办”。2017年创新推出的“e政务”是全国首创的“刷脸认证”便民服务模式,打造了“15分钟便民服务圈”。截至目前,入驻省网上办事大厅的审批服务事项有97%实现网上可办,74个高频服务事项入驻“24小时不打烊”的“e政务”平台。

  下一步,我市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持续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关键词4 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

  厦门经验 在全国复制推广

  人民网记者:厦门是全国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试点城市,这项改革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请介绍一下厦门在这方面的经验做法?

  庄稼汉:感谢您的提问。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是各项改革中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厦门深入贯彻中央部署要求,在省委省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大胆创新、先行先试,全面完成各项试点任务,先后两次获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2018年6月4日,全国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在厦门召开,“厦门经验”受到高度肯定并在全国推广。

  我们的具体做法:

  一是优化审批流程。将工程建设项目进一步细分为八大类(包括财政投融资房屋建筑项目、财政投融资线性项目、一般社会投资项目、小型社会投资项目、带方案出让土地项目、交通工程、水利工程、港口工程),并将审批流程由原来五个阶段简化为四个阶段。在国家要求审批时限压缩到120个工作日的基础上,自加压力实现“975”的目标,即从立项到首次产权登记全过程的审批时间,财政投融资项目压减到90天以内,一般社会投资项目压减到70天以内,小型社会投资项目压减到50天以内。

  二是深化“减、放、并、转、调”。取消建设工程项目开工报告备案等21个事项及履约保函等115项审批前置条件;将16个行政审批事项及10项公共服务事项下放区级办理;全面推行区域评估、多图联审、多测合一、联合验收,并在环保、水保、节能、工程规划等领域推行审批告知承诺制。

  三是完善“五个一”审批管理体系。从立项到竣工验收全程申请材料由373项精简至76项。重新修订部分地方立法规章,在前两轮改革220多项制度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出台80多份配套文件。

  四是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在对审批环节进行简化、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出台43项事中事后监管制度,推动中介服务上服务大厅,目前已有64项中介事项、596家中介机构入驻。

  改革成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提升了营商环境竞争力。在国家发改委首次对全国22个城市营商环境试评价中,厦门排名第二;根据第三方机构参照世行标准的最新评估,办理建筑许可工程审批排名2018年比2017年提升了26位。二是提升了市场主体获得感。这套新流程运行以来,全市已申报1255个项目,通过实践检验有效压缩了审批的时间。首个申报联合验收的房地产项目,原先需一两个月才能拿到的验收批文,仅用4个工作日就全部取得。三是提供了可复制的新经验。在区域评估、告知承诺制等方面,取得更多经验。率先完成地方系统与国家平台对接,为其他地区对接国家平台提供对接标准,系统运行模式发挥了示范作用。

  【关键词5 “一带一路”】

  “鼓浪屿号”大型邮轮 本月厦门启航

  香港商报记者:厦门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城市中,有哪些优势?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在推进 “一带一路”倡议中有哪些举措?

  黄强:感谢您的提问。厦门自古就是通商裕国的口岸,既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又是“海丝”和“陆丝”无缝衔接的枢纽城市。它的优势和成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互联互通网络不断拓展。厦门是国家规划建设的4大国际航运中心之一,也是全国12个国际综合交通枢纽之一。厦门港有集装箱航线143条,通达53个国家和地区136个港口,其中“一带一路”航线达到57条;厦门空港是国内5大口岸机场之一,运营国内航线171条,国际航线35条,与28个境外城市通航;中欧(厦门)国际货运班列开通至今,已累计发运457列,通达12个国家30多个城市。

  二是经贸合作范围不断扩大。设立了全国首只地方政府主导的“海丝”投资基金。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额由2012年的1000亿元左右增长至2018年的1497亿元。2018年合同利用“海丝”沿线国家外资增长79.4%,对“海丝”沿线国家投资备案项目数增长68.4%。国开行厦门分行以及招商银行、交通银行、浦发银行、平安银行等都在厦门开展面向“一带一路”的国际金融业务。

  三是海洋合作内容不断丰富。目前正在厦门建设中国-东盟海洋合作中心项目。厦门国际邮轮母港开通国内首条连接东南亚六国的邮轮航线。2016年至2018年,厦门港接待邮轮艘次增加21.5%,旅客吞吐量增长61.8%。

  四是人文交流合作不断深化。财政部在厦门设立“一带一路”财经发展研究中心。厦门大学在马来西亚开设分校,2018年底在校学生累计达4100多名。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积极开拓“丝路海运”航线,使厦门成为国内“丝路海运”的最重要港口,今年9·8厦洽会期间举办“丝路海运”国际合作论坛。二是全力加快翔安国际新机场建设,届时将打造更多“丝路飞翔”的品牌。三是努力开辟国际物流新通道,台湾地区、东南亚的货物通过“海运+中欧班列”的模式通往欧洲和中亚地区,打造“一带一路”海陆空立体网络。四是做大邮轮母港。我高兴地告诉大家,中远海运和中旅集团联合设立的邮轮运营总部已落户厦门,首条以厦门为母港,命名为“鼓浪屿号”的大型邮轮航线将在本月内首次从厦门启航。

  【关键词6 两岸融合】

  厦金大桥正在加快推进前期工作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今年3月份习总书记在全国两会参加福建代表团审议时提出要努力把福建建成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厦门作为福建对台的前沿,是如何服务台胞台企的,有什么具体举措和成效?另外,厦金大桥已经进入规划阶段,有没有更多的细节可以透露一下。

  庄稼汉:感谢您的提问。今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福建代表团审议时提出,要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把福建建成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我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当时在现场聆听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感到十分振奋。总书记的讲话,为我们进一步做好对台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做好对台工作是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赋予厦门经济特区的重大任务,近年来,厦门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台工作重要论述精神和中央对台工作大政方针,全面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全力打造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

  一是全力做好以“通”促融的文章。就是全力推进经贸合作畅通、基础设施联通、能源资源互通、行业标准共通,积极推进与金门通电、通气、通桥等,努力推进“应通尽通”。经贸合作一直是我市对台合作的重点,目前已累计批准台资项目近7500个,实际使用台资超过110亿美元,台资工业企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1/3。去年对台进出口近400亿元,占全省超过50%。经厦门口岸进口到大陆的台湾水果、水产品分别占80%和50%左右。厦门已经成为两岸交流交往的重要通道,厦金航线每天共有36个往返航班,日运送旅客超5000人次,去年通过厦金航线来往两岸的出入境旅客174.5万人次,累计出入境旅客占两岸“小三通”的90%。厦门-台湾空中直航每周32个航班,平均每日有4个航班。我们还设立台湾地区标准化(厦门)研究院,深化两地标准化合作。与金门通电、通气前期工作快速推进,目前已有具体实施方案;厦门金门百姓对建设厦金大桥都有强烈的愿望,项目前期工作正在加快推进。

  二是全力做好以“惠”促融的文章。就是把“两个同等待遇”落细落实,努力做到“像为大陆百姓服务那样造福台湾同胞”,让台胞台企有更多获得感。我们认真贯彻中央“惠台31条”、福建“惠台66条”,率先推出我市“惠台60条”和关于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的45条措施,在企业注册、职业资格认证、居住、购房、社保、就学等方面给予台企台胞同等待遇,取得明显成效。

  三是全力做好以“情”促融的文章。就是进一步密切亲情纽带,不断增进台湾同胞对民族、对国家的认知和感情,让厦门成为同胞心灵契合的共同家园。目前在厦常住台胞达12万人,来厦就读的台湾学生共2525人。我们持续打造海峡论坛、文博会、海图会等一批两岸交流特色平台,海峡论坛已举办十一届,去年海峡论坛十年故事汇,两岸同胞声情并茂分享了自己的故事,令人十分感动。我们持续打造一批两岸青年就业创业基地和对台研学基地,目前已有两岸青创基地近30个,累计入驻台湾团队500个、台湾青年3200多人。

  【关键词7 闽西南协同发展区】

  闽西南城市协作开发集团本月挂牌

  福建日报记者:去年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加快推进闽东北、闽西南两大协同发展区建设的重大部署,厦门作为闽西南协同发展区的牵头城市,这一年来都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黄强:谢谢您的提问。省委省政府作出加快闽西南协同发展区重大部署之后,市委市政府深刻认识到,牵头做好这项工作,既是服务全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的内在要求,也是闽西南五市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闽西南五市占全省54%的土地、58%的人口、62%的GDP、59%的财政总收入,我们深感肩上责任非常重大。一年多来,闽西南五市以“打开通道、连接渠道、整合资源、共享平台”为目标,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并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对接协调机制实质化运作,由五市选派14个骨干集中办公,五市19组对口部门常态化对接,着力突破行政区划藩篱、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

  二是已启动15个专项规划的编制,其中3个已完成初稿,我们想把这些规划编制好,确保能够“一张蓝图干到底”。

  三是积极筹建闽西南城市协作开发集团和发展投资基金。各项设立筹备工作已经基本就绪,开发集团在本月能够挂牌,投资基金正在征集管理公司。

  四是在两岸股权交易中心设立了闽西南科技板,同时五市正在协商共建产业园区,努力探索创新互利共赢的开发建设新模式。

  本月中旬闽西南五市将再次召开党政联席会,研究决策协同区下一步发展重大事项。厦门市将坚决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充分发挥牵头服务、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会同各兄弟城市进一步加快建立健全区域紧密协作、一体联动发展的长效机制,以实实在在的协同发展成效和区域合作成果回报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和厦门的关怀。

  【关键词8 激励干部担当作为】

  大力破除“小岛意识”

  人民论坛杂志社记者:厦门是一座综合素质非常高的城市,同时在打造创新创业创造之城方面还有一些提升的空间。特别是对标深圳等先进城市,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厦门还存在哪些短板?

  庄稼汉:厦门经济总量相比深圳等大城市还有不小的差距,但最重要的是推动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不能动摇。我们针对个别干部存在的“小岛意识”,大力提振干部精气神,激励广大干部敢于担当勇于作为。特别是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围绕破除“小岛意识”开展深入调研,从思想上、理念上、行动上查找不足和问题,有针对性制定了一系列的整改措施。

  一是大力培育“双千亿”工程。我们从去年开始,制订实施了平板显示、计算机与通信设备、生物医药与健康、新材料等12条千亿产业链的培育工程,谋划实施了新机场片区、东部体育会展新城片区、火炬高新产业区、环东海域新城等10个超千亿重点片区、重点产业的投资计划,总投资1.8万亿。

  二是大力推动大招商,特别在招商引资过程当中注重招大引强,招强选优,选择切合厦门发展实际的高能级的产业项目。

  三是大力推动“三高”企业的发展。目前已梳理出2000多家“三高”企业,围绕这批“三高”企业出台一系列的扶持政策,通过“精准滴灌”和贴心服务,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针对着经济发展当中的短板制定具体的措施,出台相关的政策,全力加快厦门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