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传来
12月14日
“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名单
重磅发布
厦门市连续四年获此殊荣
厦门市高层次人才
今年以来,厦门市主动融入国家人才高地和平台建设布局,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着力培育“4+4+6”现代化产业体系,营造一流创新创业人才生态,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引擎的发展机制,全力打造海内外人才圆梦的理想之城。
广开渠道 延揽全球英才
深化改革开放
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厦门需要更多海外人才的加入
作为“外籍人才眼中
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
厦门大力实施
“鹭引五洲”海外引才专项行动
全年新增国际化人才约3000人
其中外籍人才同比增长10%
加强点对点精准对接,落地3家海外院士工作站,柔性引进6位海外院士来厦担任特聘名医、首席育种专家和特聘研究员等,助力关键技术攻坚。
优化实施“双百计划”,支持海外项目“落地”即报,单设台湾人才赛道,吸引186个创业项目申报,境外项目占比三分之二。
在德国、北美等地举办“鹭创未来”海外创赛,在上海、深圳等8个重点城市举办“苏颂杯”未来产业大赛,设立驻北京国际化人才工作站、驻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化人才工作站等平台,延揽海外项目超600个。
创新引才机制,柔性引进清华大学等名校博士来厦开展科技服务
青年是人口中最为活跃的组成
也是创新创业的主力军
厦门市出台“博士后十条”,支持高校院所引进海外青年科技人才。
“青鹭英才优培行动”吸引海内外1400余人次优秀博士及博士后报名,全部来自世界排名前100顶尖高校,其中20%来自哈佛、牛津、剑桥等海外名校。
举办“南强青年学者论坛”、海外名校博士厦门行,启动“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吸引全球400多名青年学者来厦。
“厦门国际化人才招聘专窗”月均发布优质岗位超2000个,吸引人才投递简历超24万份。
深化改革 激励创新创造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围绕人才引育用留等环节
厦门市一体化推进
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
进一步向用人主体和人才授权松绑
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
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支持企业自主设置“特聘岗位”面向全球引才,直接纳入人才计划予以扶持,覆盖半导体和集成电路、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领域。
支持16家高质量人才基地自主评才,首批32名高层次人才通过认定。
深化职称评审改革,聚焦大数据等重点产业评选专业技术人才,以专利和新产品代替论文,更加突出评价人才能力和实绩,累计评定超过5000人。
组建9个创新联合体开展集智攻关,支持海辰储能、厦门钨业、金龙客车等独角兽企业、行业龙头企业,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等重点高校开展深度技术合作,推动行业标准制定和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
与厦门大学共建国家集成电路、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联合培养集成电路、软件信息等领域技术人才约6000人。
推行嘉庚、翔安省级创新实验室与厦大双聘双跨,探索合资、参股、并购多种商业模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嘉庚创新实验室科技人员孵化26家高科技企业。
近悦远来 营造一流生态
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
聚焦海内外人才在厦工作生活所需
厦门市整合各类资源提供精准服务
系统化提升人才发展环境
吹响“群贤毕至”的集结号
厦门市出台实施“人才生态十二条”,提供子女教育、配偶安置、住房安居、医疗保健、交通出行、文体休闲等一揽子服务保障,将新引进人才生活补贴、人才免费住宿等覆盖范围拓展至台港澳籍和外籍人才。
深入开展永居证适配性改造,覆盖社保、就医、移动支付等31个应用场景,帮助外籍人才更好地融入本地生活圈。
加快推进高层次人才“免审即认”,为重点人才提供“政府上门、人才确认”服务,认定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数量位居全省首位。
厦门市连续五年举办“人才服务月”系列活动,展示优良的人才发展生态
连续举办五届厦门人才服务月
配套开展
政策宣介、资本对接、城市参访等
系列活动
把政策和服务送到人才“家门口”
举办“白鹭英才融创汇”等活动,助力人才项目融资发展
紧贴人才融资需求
建立“两支基金+三个融资平台”,创设“白鹭英才融创汇”品牌,“九八”期间高层次人才精品项目路演对接会现场签约近5000万元。
完善青年人才安居保障
发放“五年五折租房”补贴8.07亿元,惠及22.6万人次;“免费一张床”政策力度全国领先,为求职青年提供最长12个月免费住宿,累计受理申请1.2万人次,入住近4000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