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关键字

厦门市情2023

时间:2023-07-25

根据厦门市2022年统计资料,我们整理编印了《厦门市情—2023》以反映2022年厦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并收录了四个特区、十五个副省级城市、省内九个设区市及市内各区的相关资料。希望《厦门市情—2023》能使大家更多、更好地认识厦门、了解厦门、宣传厦门。

《厦门市情》中2022年的统计数据部分采集自快报,待《厦门经济特区年鉴—2023》出版后,全部数据以年鉴为准。

厦门市统计局

2023年4月

目 录

概述

一、城市概况

行政区划

土地面积

全市常住人口

年末户籍人口变动情况

年末全市户籍人口变动(分区)明细表

年末流动人口情况(一)

年末流动人口情况(二)

二、综合经济指标

改革开放以来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国民经济主要经济指标增长情况

地区生产总值完成情况

三、农 业

农业主要物质消耗

农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主要农副产品产量(粮食肉蛋奶)

四、工业、交通、邮电

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及产值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

全市交通、邮电主要指标

五、规模以上服务业

规模以上重点服务业营业收入情况

六、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

房地产投资情况

七、商业物价

贸易、住宿餐饮情况

物价总指数

八、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及外汇收支情况

外贸进出口总额情况

外商直接投资情况

九、财政、金融

财政收支情况

全市金融机构信贷情况

十、教育、卫生

各级各类学校基本情况

卫生事业基本情况

十一、居民生活

全体居民调查户基本情况

全体居民人均收支情况

每百户全体居民家庭年末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城镇居民调查户基本情况

城镇居民人均收支情况

农村家庭调查户基本情况

农村居民人均收支情况

十二、区域经济

各区主要经济指标(一)

各区主要经济指标(二)

十三、城市对比

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主要经济指标(一)

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主要经济指标(二)

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主要经济指标(三)

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主要经济指标(四)

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主要经济指标(五)

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主要经济指标(六)

四个经济特区主要经济指标(一)

四个经济特区主要经济指标(二)

福建省九个设区市地区生产总值(一)

福建省九个设区市地区生产总值(二)

福建省九个设区市规模以上工业

福建省九个设区市消费品零售、城镇投资

福建省九个设区市进出口总额

福建省九个设区市财政总收入、地方级财政收入

福建省九个设区市财政支出、实际到资

福建省九个设区市金融指标

福建省九个设区市城镇居民收支

福建省九个设区市农村居民收支

厦门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厦门2022

厦门,是一座美丽的滨海城市。她由厦门岛、鼓浪屿及内陆九龙江北岸沿海部分地区和厦门湾沿岸组成,位于九龙江入海口,背靠漳州、泉州平原,处台湾海峡南部西侧,与宝岛台湾和金门岛隔海相望。

厦门本岛为火成岩地质构造的大陆岛,是福建省第四大海岛。岛周围礁岩和岛屿星罗棋布,岛内区域年平均气温在21郾6益左右,2022年降雨量1316郾6mm,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终年山林滴翠,绿树掩映,繁花争艳,山、海、岩、洞、寺、园、花、木……旖旎的亚热带风光、绮丽多姿的山色水景与历代建筑精华相映成趣,大自然的诸种神秀和闽南侨乡民俗文化的风情交融,古往今来的特色人文景观和历史遗迹的相生相伴成就了这座海港风景城市独特的美丽和温馨。

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了古人渔猎的足迹,因相传远古时曾为白鹭栖息地而有“鹭岛冶之称。唐代已有“南陈北薛”等历史记载。最早的行政建制始于宋代,属泉州府同安县辖下,因岛上产稻“一茎数穗”而称“嘉禾屿”;元时,设“嘉禾里”、“嘉禾千户所”;明洪武20年(公元1387年)为防御倭寇筑城,名“厦门”;万历年间,为福建南路参将的驻地。清顺治年间,郑成功驻兵岛上,设“思明州”;康熙年间设厅,复名“厦门”,乾隆至嘉庆年间的经济鼎盛时期,港口贸易仅海关税银就占全省一半以上;鸦片战争期间,是被迫开放的五口通商口岸之一,鼓浪屿更一度沦为“公共租界冶,岛上诸多各具风情的别墅就是当时的遗迹。辛亥革命后设思明县;1933年立市,再称厦门,是当时福建省的第一座城市。

全市现有土地面积1698.78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为390平方公里。下辖思明、湖里、海沧、集美、同安、翔安六个行政区,2022年,户籍人口293万人,常住人口530郾80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90.2%。拥有众多归侨、侨眷和厦门籍侨胞、港、澳、台同胞,是著名的侨乡和台胞的主要祖籍地,生活着回、满、壮、畲、苗及高山等20多个少数民族,通行方言为闽南语。

厦门,是国内最具综合竞争力的城市之一。厦门先后被国务院批准设立为经济特区,实行计划单列,确定为副省级城市,授予地方立法权,成为中国大陆最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2010年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市行政辖区,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2015年4月21日正式挂牌运作,包括两岸贸易中心核心区和厦门国际航运中心海沧港区两大功能园区,面积43郾78平方公里,为全省最大。经历近四十年的建设,昔日经济脆弱、生产落后的、封闭的海岛小城,由最早的对外通商口岸,曾经硝烟弥漫的海防前沿,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各项基础设施比较齐全、具有较强经济实力、内外交流活跃、居民生活较为富裕的经济繁荣发达、社会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城市。

综合经济实力持续提升。202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从1981年的7.41亿元增加到7802.66亿元,年均增长14.7%。财政总收入从1981年的7.95亿元增加到 1493.76亿元,年均增长18.0%,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883.77亿元,占财政总收入的59.2% , 财政总收入为地区生产总值的19.1%。2022年人均生产总值2.2万美元。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9.27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233.56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539.83亿元。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三次产业结构由1981年的26.5:51.6:21.9调整为0.4:41.4:58.2, 第三产业比重提升36.3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比重接近60%。从年均增速看, 第二、三产业的年均增速分别为15.9%、15.6%。

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推动外贸稳定和创新发展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 入选全国首批内外贸一体化试点城市, 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恢复一年一办。外贸进出口总额达9225.59亿元, 增长4.0%。其中,出口4657.39亿元, 增长8.2%;进口4568.20亿元, 增长0.1%。支持发展跨境电商、离岸贸易等外贸新业态, 跨境电商进出口额、新型离岸贸易外汇收支结算分别增长43.7%、43.1%。金砖创新基地加快建设, 成功举办金砖国家工业互联网与数字制造发展论坛等交流活动, 人才培训覆盖41个国家83.5万人次, 建成8个新工业革命领域赋能平台, 新签约29个合作项目, 对金砖国家进出口总额增长29.9%。成功举办第四届“丝路海运冶国际合作论坛, “丝路海运冶命名航线94条、联盟成员300家, 中欧(厦门)班列首发“台湾-厦门-圣彼得堡”海铁联运线路。全年新设外商投资企业1141个, 实际使用外资22.12亿美元。

交通运输持续发展。厦门新机场航站楼展开施工,飞行区及配套工程初步设计获国家和省联合批复。东渡港区0#-4#泊位改建工程建成投用, 海润码头全智能化项目试投产, 海沧疏港通道建成通车。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2.19亿吨,港口集装箱吞吐量1243.47万标箱, 增长3.2%。厦门空港开通运营城市航线156条, 含国际(地区)航线13条, 其中, 洲际航线4条。在厦门机场定期通航运营的外国(地区)航空公司8家, 与12个国际及境外城市(含香港、澳门、台北、高雄)通航。空港旅客吞吐量1012.56万人次, 其中, 国际及地区航线旅客吞吐量48.11万人次;空港货邮吞吐量26郾21万吨。

城市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至年末,为全市提供一站式惠民服务的“i厦门”平台整合54个部门, 集成575项应用及服务,767项服务可通过“i厦门冶小程序实现“掌上办冶, 内容涵盖公安、人社、教育、卫生健康、民政、住房等领域相关高频服务事项, 并推动市民卡企业业务全面入驻“i厦门”平台。

厦门,是中国最适宜居住的城市之一。城市建设用地面积378.06平方公里。拥有公园198个, 占地面积4030.84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6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20501.01公顷, 绿化覆盖率为44.11%;污水集中处理率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轨道交通6号线林华段全线洞通, 福厦高铁厦门段完成铺轨, 海沧疏港通道建成通车, 翔安大桥成功合龙。

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前列。全域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2郾56)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9, PM2.5浓度17微克/立方米,全省排名第一;饮用水水源地、主要流域国控断面、主要流域省控断面、小流域省考断面、小流域“以奖促治”断面实现“五个100%达标”;近岸海域水质良好,全年优良水质点位比86郾4%,比上年上升4.6个百分点;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危险废物处置率100%;全年城市声环境功能区昼间、夜间达标率分别为100%、86.2%,持续保持全国领先。

居民收入保持稳定增长。2022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999元,比上年增长5.7%,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3970元,增长5.6%。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467元,增长4.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323元,增长8.1%。

文化与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厦门市专业文艺院团获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冶优秀剧目奖、2022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等国家级、省级、市级各类荣誉16个;深入社区、乡村、景区、剧场、学校、军营等地开展文化惠民演出513场,惠及群众8万余人次。举办了“龙腾虎跃冶2022海峡两岸赛龙舟活动和海峡两岸龙舟模型竞赛、2022年全国健美健身锦标赛、2022全国铁人三项锦标赛暨全国青少年锦标赛、角斗舞仕街舞超级联赛2022赛季全国总决赛、2023中国田径街头巡回赛厦门站、2022年全国羽毛球锦标赛和冠军赛等多场国家级高水平赛事。策划举办了首届厦门运动时尚展,连续成功举办了海沧半程马拉松赛、厦门马拉松赛暨全国马拉松锦标赛、环东半程马拉松赛三场马拉松比赛及体育消费生活节。

民生保障力度不断加大。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7.69万人。至年末,实有城镇登记失业人数5郾26万人。特困人员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居全国前列。加快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新竣工1.18万套保障性住房,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房源8郾67万套。全省率先落地公益型补充医疗保险“惠厦保冶,惠及市民104万人。建成76个中小学幼儿园项目,新增学位8万个,思明、湖里入选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县(区)。川大华西厦门医院试运营,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厦门医院获批国家第三批区域医疗中心试点,6家医院17个学科进入五年总科技量值全国百强榜。至年末,全市基本养老、工伤、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536.91万人、290.50万人、287.30万人。共发放本市失业人员失业保险金3.58万人、3.66亿元。43.51万名退休人员移交社会化管理服务,全市社会化管理率为100%,社区管理率达到100%。至年末,基本医疗、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470.54万人、280.11万人。发放医疗救助资金2.46亿元,救助134.99万人次。共为全市10.10万户次、15.42万人次低保对象发放低保金1.47亿元。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389个,专业卫生技术人员42796人,医疗机构实有床位22747张。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全日制学校1465所,学年初招生数30.25万人,在校学生数111.36万人。在各级各类全日制学校中任职的专任教师6.83万人,平均一名教师负担学生16人。

多年来,厦门先后荣获“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冶“国际花园城市冶“国家森林城市冶“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冶“中国人居环境奖冶“中国十大自主创新城市冶“中国十大低碳城市冶“中国最佳表现城市冶“最具创新力国际会展城市冶“国家旅游休闲示范城市冶“全国营商环境标杆城市冶“首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冶等城市荣誉。国际友城增至21个,海上合作战略支点城市作用更加凸显。